聚散之间

  亲情,是细流才长久,浓淡之间才好,若天天湍急着,如何吃得消?
  今年研究生面试时,年龄最大的那位女生生于1979年,矮个,丰满,
  短发,别了个蝴蝶别针,略带点装饰的天真之气。以前读的是中文系,毕
  业后从老家山东到北京做过老师、记者,认识了现任丈夫,2009年跟随丈
  夫来上海,曾工作于动漫公司工作,现全职太太。问她:你已经拥有了他
  人毕业后渴望拥有的生活,丈夫、家庭、孩子,都不错。为何还要费心费
  财地来上学。她说希望写出自己的作品。“总是无法忘记在老家生活的一
  切,一直想要写出来,表达一种……”,说着她突然哽咽起来,眼眶红红
  的,“总是忘不了小时候看到的那些,清清的河流,树啊,特别好”,“
  你可以回去看啊”,“我们老家规矩多,出嫁的女儿经常回去,特别是正
  月初一回去,人家会认为你过得不好,父母也会觉得没面子。”明白了。
  “你有一种文化上回不去家乡的遗憾”。她听了拿出纸巾边揩眼泪,边点
  头。
  原来相聚也不是随便买张车票说回就回的,亲情也不是能表达就可以
  直接表达的。文化观念与之共生着。
  最近看了几集《儿女情更长》,原班人马,继续15年前的《儿女情长
  》家庭亲情话题,集中于第三代,兼容了当下时代的各种观念文化冲突。
  不过个人觉得不是太吸引人一集不落地看,因为其实第一集就基本定了调
  。老父母去世后,童家兄弟姐妹各有各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大姐一直谨守
  母亲的话“家不能散”,努力维系大家庭,希望能如从前一般。于是,片
  子一开头就是大姐梦到母亲,凌晨两点电话兄弟姐妹,请他们一起去为母
  亲扫墓。但各家有各家的事,说还是依老习惯,派代表去,大姐还是希望
  一个都不能少,聚在父母墓前。末了,大姐一人在墓地前忍泪诉说:“大
  家都来了,都过得很好”。这时本来无法前来的远在广州工作的大哥突来
  ,大哥说“弟弟妹妹们虽然人没来,心里还是想着的。”正说着,其他兄
  弟姐妹还是手持鲜花出现了。
  觉得编导们实在太一厢情愿大家庭观念了。且不说大姐凌晨电话实在
  有悖常情,而且成家后的兄弟姐妹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原也不必勉强,能去是好,不能去,心意到其实又何尝不妥?偏要纠
  结人人到场。还有大姐规定每月两天聚会日,一天是饺子日,童家姐妹兄
  弟无论都忙,家住得多远,这一天必要来大姐家包饺子吃饺子。心意是好
  的,也是维系大家庭感情的方式,可是,二哥那句“我每次从松江到这里
  ,来回也很吃力”虽是抱怨,细想想也有点道理,“时代变了,家不能散
  ”是对的,但方式还是可以变的,毕竟不似过往年少,一家人住在一起,
  现在大家分出小家,城市又变大了,居所的物理距离自然也远近不一,要
  是再碰上点单位家里的事,这饺子的滋味难保不好品呢。多打打电话,甚
  至网上视频,重大节日大家聚聚,既可商量事情,互相帮助,也一样维系
  感情的嘛。剧中心理专家小妹那句话“有时候保持一点距离比聚着要好”
  是有道理的。窃以为,这样编电视剧冲突矛盾是有的,但有些不常情了,
  其实也不那么符合人性之幽邃心理。当然,可以想见,剧中无论矛盾如何
  冲突,终归是大家庭儿女情更长的。
  过于稠密的聚其实会心理疲劳的。亲情,是细流才长久,浓淡之间才
  好,若天天湍急着,如何吃得消?
  外子家亲戚也多,也随之经历过每年年初一定规家族大团拜,午饭晚
  餐连轴转,轮值的那一家辛苦劳累不必说;每年清明必定家族齐扫墓,负
  责午饭的那一家当然得从昨日就开始忙碌了。一年复一年固定的内容形式
  ,仿佛大家也生了怠意,也因了各家小辈成家生子,枝枝蔓蔓,大家庭的
  团聚也就难以为继了。但家族里有事,电话招呼大家也是能帮则帮的。或
  者婚丧寿贺,大家也就正好聚聚,谈谈家事身体,聊聊社会时闻,亲情不
  那么粘稠,但也有温有度的。
  当然,聚散之间,或许和年龄随行,年岁上去了更怕孤单,希望人气
  。在职的和退休的,闲暇多寡差异,自然聚散心愿不同。也或许和人的性
  格有关,有的人喜欢热闹,好人来人往;有的人则爱静愿独处。即使一个
  妈生的,先天基因有同,后天习得也有异,兼之个人生活空间之渐然差异
  ,不再一个屋檐下的情形了,还真是不必勉强一定得常常头碰头,电话网
  络,形式变了,心意在,亲情在。
  聚散之间,传统承传有之,文化延续有之,空间变迁有之,观念流转
  亦然也。
  等秋天新生进校,我想我会对那位女生说:写吧,写吧,用你的文字
  回老家,老家就永远是你记忆中的模样了。也很好。
  原载:《现代家庭》2012/06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推荐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