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于2017-03-23日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从北京一路南下,到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邓老发表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重要谈话,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激发了无数人创业的梦想。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春,邓老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本刊特意采访了三名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赶潮者,他们的生命始终怒放,他们的激情依旧满怀——
一“炒”二十年
(何治业,广东潮州人,高中文化,现居深圳)
何治业出生于广东潮州市饶平县城,由于从小调皮捣蛋,1982年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游手好闲,被周围人称为“二流子”。两年后,由于赌博欠债,何治业不得不跟一个亲戚做起了小生意,从广州倒腾来服装、小电器等在县城卖。
1988年,25岁的何治业带着积攒的一万多元钱,来到深圳,开了一家录像厅,当时港台片十分流行,很多打工者都喜欢看,所以刚开始生意不错,可后来由于被人投诉“涉黄”,一下把积蓄全赔光了。
1992年年初,是何治业最落魄的时候。有一次,一个老乡见他连吃盒饭的钱都没有,便劝他来工地干,他却说:“兄弟,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不是干体力活的料,我天生就是干大事的人……”
那些日子,何治业经常被人嘲笑、挖苦,但他不在乎。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五十三层俯瞰市容,当天成千上万的群众簇拥在大厦楼下和街道两旁热烈欢迎,何治业挤在人群中远远地看了邓老一眼。随后几天,关于邓小平视察深圳的报道铺天盖地,何治业整天就是看这些热点新闻,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邓老的一系列讲话,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
邓小平的话令何治业豁然开朗,他开始绞尽脑汁地寻找机遇。一天晚上,他又到建筑工地借宿时,一群老乡埋怨说工资太低,不想跟原来的包工头干了,但又找不到可靠的包工头。他当即眼前一亮:深圳近几年到处在建高楼大厦,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更是掀起了建楼潮,自己何不当个包工头呢?
“各位兄弟,你们如果信得过我,咱就一起组一支建筑队,好好干一场!我保证,让大家赚大头,我挣小利……”何治业雄心壮志,虽然他当时处境不好,但他毕竟辉煌过,免费让老乡们看过很多次录像,在老乡中有一定号召力。没多久,从未干过建筑的他就拉扯起了一支20多人的建筑队伍。
何治业带着兄弟们直接去找建筑商谈生意。由于他能说会道,很快揽到了第一个项目——为一幢大厦安装门窗。后来,他又专程回到老家,招了一批懂木工活的老乡,涉足装修业。没过几年,他就赚了几百万元。
何治业不是个“脚踏实地”的人。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他和员工们刚拿到一笔工资款,就去抢购了股票,还劝说员工们买,有些没文化的老乡不敢买,他就借用那些人的身份证炒股,并说:“你们不炒股,真是白跟我混了!”不过,正是他的这种不安分,使得自己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到了90年代末,由于建筑行业利润下滑,他只好解散了队伍。而炒股多年的他也屡遭不顺,家产从六七百万元滑落到两百万元。
2002年年初,中国的房地产迎来了春天,在股市吃尽苦头的何治业,觉得这应该又是一次机遇。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搞了个《邓小平南巡10周年记》,当他重温邓老的那些讲话时,顿时又激情澎湃:人生无论走到哪个阶段,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忘了时刻抓住机遇,好好地发展自己!于是,他下定决心再拼一次,先是把股市里的60多万元全部抽出来,然后把自己住的那套价值40万元的旧房子也卖掉了,成了这个城市里最早拥有多套商品房的人。如今,何治业依然持有数套房产,手上还有几百万元的现金,生活过得无忧无虑……
主人公感言:
我的经历或许不值得提倡,但我真的很感谢这个时代,它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这20年来,我完全是靠机遇吃饭的,当然机遇也不是万能的,既让我辉煌过,也使我落魄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抓住机遇,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失败了也不要紧,继续寻找下一个机遇……
专家点评(高岩,深圳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执行力研究所所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很多产业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炒股、炒楼等均属于新兴行业,大部分老百姓观念比较传统,刚开始很难接受,而像何治业这类思想放得开的人,就很容易抓住机遇捞到第一桶金。深圳最初就像何治业这样的“暴发户”,靠机遇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
现在,以及未来,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兴行业,但对创业者的能力、学识等要求日益提高,如果仅凭单纯的投机性经营,恐难成大器。深圳为什么能在“暴富”后保持高速发展?正是因为近些年来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文化等内在力量。不过,何治业这种领先时代潮流、不断挖掘新兴行业商机的“深圳精神”,是值得每一代年轻创业者学习的。
走出去,走回来
(李锦华,江苏无锡人,大学文化,现居上海)
1992年2月10日,上海洋溢着一派繁荣的景象。邓小平来到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公司视察,李锦华等数百名员工的心中暖流涌动。
贝岭公司是当时成功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标志性企业,邓小平在车间里面,指着那些进口的生产设备意味深长地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还鼓励贝岭公司的领导和员工,要把门开得大一些,让优秀人才走出去,带些先进的东西回来,这样公司才能发展壮大。正是邓老的这席话,很快改变了李锦华的命运。不久,公司就组织了李锦华等一批员工到比利时学习。
在贝岭公司从事设备采购工作的李锦华,在比利时学习一年后,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眼光开阔了许多,回到上海后,他工作得非常出色。
不过这时,李锦华突然决定辞职去国外自费留学。家人劝他不要冲动,因为当时像他这样的大学生,能进到合资公司拿高薪,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了。但他想起了邓老“敢为人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话,觉得一个人就像一家公司,同样需要自我设计,需要摆脱束缚“走出去”。于是,他毅然去了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998年,李锦华毕业后在德国和朋友开了一家外贸公司,将欧洲先进的生产设备卖给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厂家,利润十分可观,两三年时间就挣了100多万欧元。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春,邓老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本刊特意采访了三名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赶潮者,他们的生命始终怒放,他们的激情依旧满怀——
一“炒”二十年
(何治业,广东潮州人,高中文化,现居深圳)
何治业出生于广东潮州市饶平县城,由于从小调皮捣蛋,1982年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游手好闲,被周围人称为“二流子”。两年后,由于赌博欠债,何治业不得不跟一个亲戚做起了小生意,从广州倒腾来服装、小电器等在县城卖。
1988年,25岁的何治业带着积攒的一万多元钱,来到深圳,开了一家录像厅,当时港台片十分流行,很多打工者都喜欢看,所以刚开始生意不错,可后来由于被人投诉“涉黄”,一下把积蓄全赔光了。
1992年年初,是何治业最落魄的时候。有一次,一个老乡见他连吃盒饭的钱都没有,便劝他来工地干,他却说:“兄弟,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不是干体力活的料,我天生就是干大事的人……”
那些日子,何治业经常被人嘲笑、挖苦,但他不在乎。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五十三层俯瞰市容,当天成千上万的群众簇拥在大厦楼下和街道两旁热烈欢迎,何治业挤在人群中远远地看了邓老一眼。随后几天,关于邓小平视察深圳的报道铺天盖地,何治业整天就是看这些热点新闻,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邓老的一系列讲话,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把经济搞上去!”
邓小平的话令何治业豁然开朗,他开始绞尽脑汁地寻找机遇。一天晚上,他又到建筑工地借宿时,一群老乡埋怨说工资太低,不想跟原来的包工头干了,但又找不到可靠的包工头。他当即眼前一亮:深圳近几年到处在建高楼大厦,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更是掀起了建楼潮,自己何不当个包工头呢?
“各位兄弟,你们如果信得过我,咱就一起组一支建筑队,好好干一场!我保证,让大家赚大头,我挣小利……”何治业雄心壮志,虽然他当时处境不好,但他毕竟辉煌过,免费让老乡们看过很多次录像,在老乡中有一定号召力。没多久,从未干过建筑的他就拉扯起了一支20多人的建筑队伍。
何治业带着兄弟们直接去找建筑商谈生意。由于他能说会道,很快揽到了第一个项目——为一幢大厦安装门窗。后来,他又专程回到老家,招了一批懂木工活的老乡,涉足装修业。没过几年,他就赚了几百万元。
何治业不是个“脚踏实地”的人。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他和员工们刚拿到一笔工资款,就去抢购了股票,还劝说员工们买,有些没文化的老乡不敢买,他就借用那些人的身份证炒股,并说:“你们不炒股,真是白跟我混了!”不过,正是他的这种不安分,使得自己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到了90年代末,由于建筑行业利润下滑,他只好解散了队伍。而炒股多年的他也屡遭不顺,家产从六七百万元滑落到两百万元。
2002年年初,中国的房地产迎来了春天,在股市吃尽苦头的何治业,觉得这应该又是一次机遇。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搞了个《邓小平南巡10周年记》,当他重温邓老的那些讲话时,顿时又激情澎湃:人生无论走到哪个阶段,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忘了时刻抓住机遇,好好地发展自己!于是,他下定决心再拼一次,先是把股市里的60多万元全部抽出来,然后把自己住的那套价值40万元的旧房子也卖掉了,成了这个城市里最早拥有多套商品房的人。如今,何治业依然持有数套房产,手上还有几百万元的现金,生活过得无忧无虑……
主人公感言:
我的经历或许不值得提倡,但我真的很感谢这个时代,它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这20年来,我完全是靠机遇吃饭的,当然机遇也不是万能的,既让我辉煌过,也使我落魄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抓住机遇,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失败了也不要紧,继续寻找下一个机遇……
专家点评(高岩,深圳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执行力研究所所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很多产业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炒股、炒楼等均属于新兴行业,大部分老百姓观念比较传统,刚开始很难接受,而像何治业这类思想放得开的人,就很容易抓住机遇捞到第一桶金。深圳最初就像何治业这样的“暴发户”,靠机遇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
现在,以及未来,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兴行业,但对创业者的能力、学识等要求日益提高,如果仅凭单纯的投机性经营,恐难成大器。深圳为什么能在“暴富”后保持高速发展?正是因为近些年来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文化等内在力量。不过,何治业这种领先时代潮流、不断挖掘新兴行业商机的“深圳精神”,是值得每一代年轻创业者学习的。
走出去,走回来
(李锦华,江苏无锡人,大学文化,现居上海)
1992年2月10日,上海洋溢着一派繁荣的景象。邓小平来到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公司视察,李锦华等数百名员工的心中暖流涌动。
贝岭公司是当时成功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标志性企业,邓小平在车间里面,指着那些进口的生产设备意味深长地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还鼓励贝岭公司的领导和员工,要把门开得大一些,让优秀人才走出去,带些先进的东西回来,这样公司才能发展壮大。正是邓老的这席话,很快改变了李锦华的命运。不久,公司就组织了李锦华等一批员工到比利时学习。
在贝岭公司从事设备采购工作的李锦华,在比利时学习一年后,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眼光开阔了许多,回到上海后,他工作得非常出色。
不过这时,李锦华突然决定辞职去国外自费留学。家人劝他不要冲动,因为当时像他这样的大学生,能进到合资公司拿高薪,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了。但他想起了邓老“敢为人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话,觉得一个人就像一家公司,同样需要自我设计,需要摆脱束缚“走出去”。于是,他毅然去了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998年,李锦华毕业后在德国和朋友开了一家外贸公司,将欧洲先进的生产设备卖给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厂家,利润十分可观,两三年时间就挣了100多万欧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