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于2017-03-20日
在你家里是不是永远塞满了过期杂志,免费的餐具,再也没穿过的衣服,心血来潮买回来的吉他,各种没用完的化妆品,拉链坏掉的包包……如果是,恭喜你!你很需要来一次“断舍离”。日本人的居住空间狭小,所以特别需要整理自己的家里,在空间利用和整理方面的心得,就成为主妇式的话题。
可是,“断舍离”不仅仅是物品的整理术。
推崇“断舍离”的年轻人,将其从一种家居整理概念变成了一种新生活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因为当我们卸下了内心过度的物质欲望,心灵才会真正轻松自由起来,在这样的心境下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断舍离”几乎可以延伸到生活的任何方面:减肥就是“断舍离”——断绝垃圾食品的摄入,舍弃不规律的生活方式,脱离疏于运动的懒惰;读书就是“断舍离”——断绝低级趣味的图书,舍弃无兴趣的知识领域,脱离“读书无用论”的桎梏;烹饪就是“断舍离”——断绝劣质食材的选用,舍弃对“冗繁程序”的惧怕,脱离食品添加剂的欺骗……工作、恋爱、搬家、结婚……莫不如此,其核心其实就是整理自己,把我们从各种束缚与羁绊中拯救出来,从过于复杂和沉重的生活关系中解放出来,进而让自己的生活与人生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我们的心灵才会真正轻松自由起来。
在一次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期间,美国艺术家Tara Subkoff与超模Milla Jovovich合作举行了一个名为“未来/完美(Future/Perfect)”的行为艺术展。在半透明的空间中,起初仅仅放置了一张桌子和一张床。接下来的六个小时,Milla不断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网上购物,结果导致玻璃屋最终被各种各样的包裹所填满。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敦促人们反思:日益便捷的网购有如一股充满蛊惑的力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类似的可悲境地。
的确,当今时代是一个过度消费和信息过载的时代,物质结构和虚拟网络都处于迅速膨胀的节奏当中,在时代的裹挟下,人们不断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不断地让生活充盈得满满当当,不管什么都照单全收难以割舍,身边的物品还是信息都超负荷而不自知,连三岁小儿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
对此,晓季颇有同感。
晓季已经工作了5年,他和身边很多年轻人都有同样的烦恼,那就是忙,忙着购物,忙着上网,忙到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做几种事情:开车时打手机,开会时查看电子邮件,吃饭时看电视……选择越来越丰富,人却不再快乐,更遑论幸福。这些外在的冗杂慢慢沉淀,使得人生越来越不清简,以至于我们无法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晓季说,“按照多数人的本性,还是更喜欢对生活和人生‘做加法’的:手机里存贮的号码,尽管不少从来没有联系过,却不愿意删除;看见有用没用的东西,总想着先买回家再说;一段痛苦多于快乐的情感,也始终难以果断放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生活与生命中各种东西数量上的过度追求,我们就会不知不觉沦为物质的俘虏,而物化的世界最终也成为对我们人生的一种束缚与羁绊,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物质的奴隶。”
如何拨开人类深不见底的欲望,找到内心深邃的冲动?山下英子认为,那就是把斩断欲望、脱离执念当成人们终其一生所致力的修行哲学,特别是在物欲主义的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持有这种减法哲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单纯一点,以便我们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们从“断舍离”的概念本身就可以看得出来,它主张对生活与人生“做减法”,就是果断舍弃那些不是生活和人生中必需的东西,然后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当我们尝试“断舍离”时就会发现,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而我们也会变得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任洁是在朋友家里看到《断舍离》这本书的。那天,任洁去一位朋友家做客,茶几上正好有一本《断舍离》,她以为这是一本讲禅修的著作,随手翻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借回家认真看了一遍,心里顿时一片明净。第二天,她就收拾出三大包垃圾袋,估计有300个袋子吧,可以想象那是多大的一堆垃圾啊。任洁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和这些垃圾生活着,而且还为此花了非常多的时间,这一事实真是令她震惊,它仿佛看到一个因对未来不安而拼命攒垃圾袋的自己。以前,男友让她丢掉这些袋子的时候,她总是不愿意,总说,以后可以用的。这次主动扔掉了垃圾袋,连他也觉得很惊讶。看着丢掉的垃圾袋很快就被别人捡走了,任洁的心里还很不舍,但是却很坚定:我不要再做那个攒垃圾袋的女人了!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断舍离的原因,它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华丽的文字,却让你充满行动力,让你认识自己,看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让你改变自己,爱惜自己,活出一个更轻盈更自在的生活姿态。
打理肉眼看得见的世界总是相对容易的,而清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因为最难的是舍弃自我内心的“执着”。这种“执着”存在于潜意识当中,无知无觉,要克服这种“执着”,就要不断地反复实践。
雯丽是位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看了《断舍离》后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但在清理书籍的时候却费了不少劲,大学的课本和教材、时尚类杂志、不少社科类的书,经过一番犹豫后,终于被她清理出去了。但是装满言情小说的一箱书,始终无法扔掉。在决定“舍”还是“不舍”的时候,雯丽仔细地思考着自己与这一箱书的关系,她突然发现,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她意识到,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而这,正是自己单身至今的根本原因。现在,雯丽终于将这一箱子书“断舍离”掉了,“断舍离”后的雯丽开始慢慢地从过去的恋爱经历中走了出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了,她发现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不再排斥婚姻了。现在的雯丽显然已经完全走出那些言情小说给她带来的心理阴影,非常开心。她模仿着《红楼梦》里甄士隐的口吻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一箱言情小说让自己看透了自己的心性,值了,何必再耿耿于怀,不肯放手。
可是,“断舍离”不仅仅是物品的整理术。
推崇“断舍离”的年轻人,将其从一种家居整理概念变成了一种新生活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因为当我们卸下了内心过度的物质欲望,心灵才会真正轻松自由起来,在这样的心境下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断舍离”几乎可以延伸到生活的任何方面:减肥就是“断舍离”——断绝垃圾食品的摄入,舍弃不规律的生活方式,脱离疏于运动的懒惰;读书就是“断舍离”——断绝低级趣味的图书,舍弃无兴趣的知识领域,脱离“读书无用论”的桎梏;烹饪就是“断舍离”——断绝劣质食材的选用,舍弃对“冗繁程序”的惧怕,脱离食品添加剂的欺骗……工作、恋爱、搬家、结婚……莫不如此,其核心其实就是整理自己,把我们从各种束缚与羁绊中拯救出来,从过于复杂和沉重的生活关系中解放出来,进而让自己的生活与人生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我们的心灵才会真正轻松自由起来。
在一次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期间,美国艺术家Tara Subkoff与超模Milla Jovovich合作举行了一个名为“未来/完美(Future/Perfect)”的行为艺术展。在半透明的空间中,起初仅仅放置了一张桌子和一张床。接下来的六个小时,Milla不断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网上购物,结果导致玻璃屋最终被各种各样的包裹所填满。艺术家用这样的方式敦促人们反思:日益便捷的网购有如一股充满蛊惑的力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类似的可悲境地。
的确,当今时代是一个过度消费和信息过载的时代,物质结构和虚拟网络都处于迅速膨胀的节奏当中,在时代的裹挟下,人们不断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不断地让生活充盈得满满当当,不管什么都照单全收难以割舍,身边的物品还是信息都超负荷而不自知,连三岁小儿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
对此,晓季颇有同感。
晓季已经工作了5年,他和身边很多年轻人都有同样的烦恼,那就是忙,忙着购物,忙着上网,忙到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做几种事情:开车时打手机,开会时查看电子邮件,吃饭时看电视……选择越来越丰富,人却不再快乐,更遑论幸福。这些外在的冗杂慢慢沉淀,使得人生越来越不清简,以至于我们无法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晓季说,“按照多数人的本性,还是更喜欢对生活和人生‘做加法’的:手机里存贮的号码,尽管不少从来没有联系过,却不愿意删除;看见有用没用的东西,总想着先买回家再说;一段痛苦多于快乐的情感,也始终难以果断放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生活与生命中各种东西数量上的过度追求,我们就会不知不觉沦为物质的俘虏,而物化的世界最终也成为对我们人生的一种束缚与羁绊,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物质的奴隶。”
如何拨开人类深不见底的欲望,找到内心深邃的冲动?山下英子认为,那就是把斩断欲望、脱离执念当成人们终其一生所致力的修行哲学,特别是在物欲主义的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持有这种减法哲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单纯一点,以便我们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们从“断舍离”的概念本身就可以看得出来,它主张对生活与人生“做减法”,就是果断舍弃那些不是生活和人生中必需的东西,然后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当我们尝试“断舍离”时就会发现,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而我们也会变得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任洁是在朋友家里看到《断舍离》这本书的。那天,任洁去一位朋友家做客,茶几上正好有一本《断舍离》,她以为这是一本讲禅修的著作,随手翻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借回家认真看了一遍,心里顿时一片明净。第二天,她就收拾出三大包垃圾袋,估计有300个袋子吧,可以想象那是多大的一堆垃圾啊。任洁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和这些垃圾生活着,而且还为此花了非常多的时间,这一事实真是令她震惊,它仿佛看到一个因对未来不安而拼命攒垃圾袋的自己。以前,男友让她丢掉这些袋子的时候,她总是不愿意,总说,以后可以用的。这次主动扔掉了垃圾袋,连他也觉得很惊讶。看着丢掉的垃圾袋很快就被别人捡走了,任洁的心里还很不舍,但是却很坚定:我不要再做那个攒垃圾袋的女人了!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断舍离的原因,它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华丽的文字,却让你充满行动力,让你认识自己,看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让你改变自己,爱惜自己,活出一个更轻盈更自在的生活姿态。
打理肉眼看得见的世界总是相对容易的,而清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因为最难的是舍弃自我内心的“执着”。这种“执着”存在于潜意识当中,无知无觉,要克服这种“执着”,就要不断地反复实践。
雯丽是位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看了《断舍离》后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但在清理书籍的时候却费了不少劲,大学的课本和教材、时尚类杂志、不少社科类的书,经过一番犹豫后,终于被她清理出去了。但是装满言情小说的一箱书,始终无法扔掉。在决定“舍”还是“不舍”的时候,雯丽仔细地思考着自己与这一箱书的关系,她突然发现,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她意识到,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而这,正是自己单身至今的根本原因。现在,雯丽终于将这一箱子书“断舍离”掉了,“断舍离”后的雯丽开始慢慢地从过去的恋爱经历中走了出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了,她发现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不再排斥婚姻了。现在的雯丽显然已经完全走出那些言情小说给她带来的心理阴影,非常开心。她模仿着《红楼梦》里甄士隐的口吻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一箱言情小说让自己看透了自己的心性,值了,何必再耿耿于怀,不肯放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