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于2017-03-20日
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生存方式
美国人在过去40年里,找到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国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从全球向美国转移财富。美国人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生产其他的产品,只生产一样东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过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这个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国人可以用生产美元来过好日子,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
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经典的殖民帝国模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汲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从老牌殖民帝国那里虎口夺食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而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徒使他人得利。美国就是两次大战最大的获利者。在这样一种历史的判断下,美国人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这种帝国一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而又能尽享帝国之利。
打造金融殖民帝国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人一举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美国人的好日子也有到头的那天。在朝鲜战场上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并没有接受那场战争的教训。
1959年,美国人又远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7年的仗,到1975年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丢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美国8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相应的,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渐减少,到1971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已经是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多印美元没有可能,美国人思来想去,没别的办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意加印美元了。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钱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这个国家就跟着完蛋。在这些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看来,既然这么干短期对美国有好处,干吗不把它变成一个长期的好处,让美国人永久享用呢?当然,这首先需要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这就意味着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美国人也担心,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你的账怎么办?那么,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最好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才能确保美元的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这时,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秘密地飞到了沙特,去见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欧佩克秘书长,告诉他:你们想把油价打多高我们不管,但是要想不让美国人与你们为敌,你们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与整个世界一样,对美国人这一招棋的深远机心并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走到这一步,美国人设计出的这个新型帝国渐渐开始显现出轮廓,这就是人类帝国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发现,比起当年德国人虎口夺食去争取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这种愚蠢做法来,更高明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让世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让他们把手中财富交出来,而又不制造仇恨。
当然,美国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这种方式聚敛的财富,仅仅靠石油与美元挂钩也还不够,还需要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美国不足以从世人手中掠走那么多的财富,而这个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
20年间连打四场战争,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答曰:为了石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经给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打下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情况?全球油价飙升。油价飙升,交易又以美元结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场战争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3倍。当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当然除了产油国,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的产品去换,从而再一次加入实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的印钞行为可以说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像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里,流到了产油国的手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手里。这么多美元攥在这些国家手里能干什么呢?除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就是变为废纸的前景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贬值,天天在贬值,天天都在变成废纸,这个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区并不产石油,美国人为什么还要打科索沃战争?打科索沃战争和美元是什么关系?
要看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日历前翻。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99年3月,但耐人寻味的是,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
美国人在过去40年里,找到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国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从全球向美国转移财富。美国人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生产其他的产品,只生产一样东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过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这个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国人可以用生产美元来过好日子,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
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经典的殖民帝国模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汲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从老牌殖民帝国那里虎口夺食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而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徒使他人得利。美国就是两次大战最大的获利者。在这样一种历史的判断下,美国人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这种帝国一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而又能尽享帝国之利。
打造金融殖民帝国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人一举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美国人的好日子也有到头的那天。在朝鲜战场上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并没有接受那场战争的教训。
1959年,美国人又远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7年的仗,到1975年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丢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美国8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相应的,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渐减少,到1971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已经是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多印美元没有可能,美国人思来想去,没别的办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意加印美元了。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钱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这个国家就跟着完蛋。在这些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看来,既然这么干短期对美国有好处,干吗不把它变成一个长期的好处,让美国人永久享用呢?当然,这首先需要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这就意味着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美国人也担心,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你的账怎么办?那么,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最好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才能确保美元的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这时,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秘密地飞到了沙特,去见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欧佩克秘书长,告诉他:你们想把油价打多高我们不管,但是要想不让美国人与你们为敌,你们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与整个世界一样,对美国人这一招棋的深远机心并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走到这一步,美国人设计出的这个新型帝国渐渐开始显现出轮廓,这就是人类帝国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发现,比起当年德国人虎口夺食去争取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这种愚蠢做法来,更高明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让世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让他们把手中财富交出来,而又不制造仇恨。
当然,美国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这种方式聚敛的财富,仅仅靠石油与美元挂钩也还不够,还需要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美国不足以从世人手中掠走那么多的财富,而这个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
20年间连打四场战争,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答曰:为了石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经给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打下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情况?全球油价飙升。油价飙升,交易又以美元结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场战争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3倍。当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当然除了产油国,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的产品去换,从而再一次加入实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的印钞行为可以说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像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里,流到了产油国的手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手里。这么多美元攥在这些国家手里能干什么呢?除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就是变为废纸的前景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贬值,天天在贬值,天天都在变成废纸,这个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区并不产石油,美国人为什么还要打科索沃战争?打科索沃战争和美元是什么关系?
要看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日历前翻。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99年3月,但耐人寻味的是,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