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背影

  浙商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宝贝”,这些藏品,大多是从浙商中征集而来的。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见证了一个个成功浙商艰辛的也是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这是一辆普通、破旧的三轮车,曾经有个人就是骑着它,沿街叫卖、送货,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这个人以800亿的身家,成为中国富豪榜的第一名?从一瓶水建立起了一个价值数百亿的商业帝国,他就是宗庆后。
  这是一本写得歪歪扭扭,仿佛天书一样的电话簿,号码前画着一只羊的,代表这是一个姓杨的人的电话,如果羊边上还有一根辫子,那就代表这个人是女的。这本电话簿的主人,一个字也不识,所以他只能这样靠原始的符号来区分。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多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他就用铁塔、飞机、汽车等图案分别代表管电力、招商、交通的领导。他叫潘阿祥,白手起家,打造了一个资产20多亿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有这样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后面载着一大桶液体皂。这是51岁的徐传化用自行车载着在家里用手工调制好的液体皂出门叫卖贩售的照片。1986年,徐传化父子创办起了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靠一口大缸和一只铁锅开始创业,短短26年,这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突破200亿元。这日大缸,现在就陈列在博物馆的显眼位置。
  锈迹斑斑的人力运货三轮车,样貌笨拙的农家粗瓷大土缸,老掉牙的补鞋机,快要散架的货郎架,黑不溜秋的爆米花机……这些破旧不堪的物品,因为其当初的使用者,如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因为见证了一段历史,而成为博物馆珍贵的藏品,它们的身上,似乎也有了某种光环。
  但是,在浙商博物馆内,也收藏了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主人”。最终没能成功,而是失败了。它们讲述的,是一个个失败者的故事。
  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区正中,陈列着一辆红色的玻璃钢轿车外壳,别小看了这个样子有点古怪的外壳,它可是中国最早的电动轿车的雏形。它的主人是来自温州苍南的叶文贵,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了千万元资产。这个了不起的商人。想做一件在很多人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制造既环保又节能的电动轿车。这是他早年的梦想。他以为,今天的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个实力,来实现这个梦想。1989年秋,叶文贵发明的第一台玻璃钢车身四轮四座的电动车试车,获得了空前成功,充了一夜电之后竟然可以跑200多公里。第二年,他发明的混合动力车又成功上路。这是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车,也是全球充电跑最远的混合动力车。他将这些年所赚的一千多万元,全部投进电动车的发明创造中去了,他的电动汽车梦想,似乎近在眼前,可惜,由于未能实现商品化,最终,在耗尽了所有的资产之后,他的电动车项目不得不中止。他失败了,这个当年的温州首富,转眼之间,一无所有,只剩下了那辆红色的汽车外壳,以及未竟的梦想。
  在这个展区,有一把剪刀和一根皮尺,它们的故事,也让人唏嘘不已。这把裁缝剪刀和皮尺,是当年步鑫生用过的,他把一个只有300多人的一家小厂,打造成了全国最大的衬衫厂,他因为创造了“步鑫生神话”而轰动全国,成为最成功的改革家。“谁砸我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步鑫生的这句豪言,一度风靡全国,让很多人第一次接受了市场化商业文化的洗礼。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改革家,因为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导致海盐衬衫总厂资不抵债,一颗耀眼的明星,就这样转眼垮塌。
  这是浙商博物馆内,一个最特殊的展区,展示的不是成功,不是辉煌,而是失败者的背影。这个展区的名字很震撼:英雄背影。没错,他们是失败者,但他们也是英雄。当一个社会能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时候,那才是一个真正英雄辈出的时代。
  我在这些英雄的背影前,驻足了很久。耳旁有无数足音在回响,那正是时代前进的脚步。
  选自《做人与处世
  图/凤儿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推荐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