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还嘴意味着胜利

  二十多年前,捷克的哈维尔等人写了简单的《对话守则》,在布拉格四处张贴,内容是:一、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二、不搞人身攻击。三、保持主题。四、辩论时要用证据。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改。六、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七、对话要有记录。八、尽量理解对方。
  孙中山说过,清朝不许人民开会,以致人民不会开会。变成一盘散沙。学习开会。成为人民争取权利必须学习的技能。不仅中国人如此,美国人罗伯特的《议事规则》,出版日期也迟至1876年,此时。美利坚已经建国一百周年。现在。我还不清楚周围的人会不会开会,虽然每天我都要在新闻中看到不少会议。如果孙中山复活,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小小打了一个盹?因为不会开会的人还是很多。
  开会、议事、对话,听起来都很简单。似乎天生就会。不就是说话吗?看一看哈维尔他们张贴的《对话守则》,其中的八条,我们能做到多少?
  人不是灯泡,似乎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只要拉下开关,电就来了,人人发光。每一个人都是有生命的果实,只有他们普遍成熟,才能宣告收获的季节到来。
  为什么要到处张贴《对话守则》?这就像到处给植物浇水,它是成熟的营养之一。如果不遵守这些纪律,对话的效率就低。甚至成为制造敌人的生产线。
  网络里的辩论及新闻跟帖,是当下观察离对话原则有多远的好地方。结果当然让人沮丧。似乎全是《对话守则》的反面,斗争、人身与地域攻击、人格抹黑。当然不能全怪网民,现在,仍然有地方认为律师“眨眼”就是犯罪,竟然还有公诉人在法庭上毫无事实依据地用“嫖宿”无视嫌疑人的人格;在这种现实中,“不搞人身攻击”与“尽量理解对方”的善意就很难产生。所以,难得有网络这样的公共空间,一时沦为“公地悲剧”。看起来一片荒凉,充满暴戾仇恨,没有耐心听别人的陈述。
  不过,公地再不堪,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的研究结论,只要参与者充分发表观点,沟通顺畅,那么,公众治理公地的效率,就会高过政府管制与公司拥有。在对话中,如果对方不守规矩爆粗口呢?那就不回嘴。斩断一个不好的开始。
  透露一个秘密吧,在对话与辩论中,开口骂人的那方,其实是变相承认失败。不还口,不仅是风度,还是胜利者的标志。
  摘自《走神》,中华书局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推荐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