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明朝首都北京城西南王恭厂(今宣武门)一带发生了一场破坏惨重的灾变,至今使人闻而骇然。
当天早上,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顷刻,大震一声,天崩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状的烟气冲天而起,经久方散。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3~4里,周围13里,上万间房屋,两万余人皆成粉碎状,瓦砾盈空而下,人头及臂、腿、耳、鼻等纷纷从空中落下。
街面上碎尸杂叠,血腥味浓;人亡惨痛,驴马鸡同时毙尽。在紫禁城内施工的匠师两千余人,被从高大的脚手架上震落,摔成肉饼。成片的树木连根拨起,飘飞远处;石附马大街一尊500公斤重的大石狮子也飞出顺城门外。象来街的皇家象苑中,象房全部倾倒,成群大象受惊而出,狂奔四方。
死难者奇况颇多。承恩寺街上八人抬一女轿正走时,赶上灾变,大轿被打坏放在街心,轿中女客及八名轿夫全都不见了。菜市口有位姓周的绍兴来客正与六个人说话,忽然头颅飞去,躯肢倒地,而近旁六个人则无恙。
令人咄咄称怪的是,死难者与受伤者以及无恙者,都在灾变中瞬间被剥光了衣服,赤身裸体。元宏圭街一顶过路女轿,灾变时被掀去轿顶,女客衣饰尽去,赤体在轿,却毫无伤迹;一位当官的侍从在灾变时,只觉棕帽、衣裤、鞋袜瞬间俱无,大惊其妙。有个被压伤腿的人,限见周围的男女一丝不挂,有的以瓦片遮拦下身,有的用裹脚带缠掩下部,还有的披着床单或半条破裤,相互间啼笑皆非,无可奈何。
一位官僚爱妾小二姐被埋在瓦砾下,听到有人在瓦砾上叫:“底下有人可答应。”她急应:“救我!”等将她匆匆救出,才发现小二姐原来身无寸缕,救她的那位书手(即文书)赶紧脱下长衫把她裹严,让她骑驴回娘家了。
人们的衣服都被掠到哪里去了呢?灾变后,有人报告,衣服全都飘移到几十里外的西山了,大半挂在树梢上。户部(明朝管民政的机构)张凤奎派长班(即侍从)前往查验,果然如此。只见在西山昌平州校场上衣服成堆,首饰、银钱、器皿无所不有。
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认为这场灾难是自己当政不端而造成的,下“罪己诏”来责备自己。但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场浩劫,知道它与天启皇帝“己罪”无关。
纵观历史,人类还经过几场性质难以判别的不明灾难。1908年6月30日,一只飞越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的神奇火球,造成了罕见的通古斯大爆炸,几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瞬间毁于一旦。1871年10月8日,美国芝加哥城发生了一场无名大火,在90分钟的时间里,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人们争相奔逃,彼此践踏,许多人被踩死。大火把一尊大理石雕像烧融,密歇根湖畔的一座金属船台也被烧化了。目击者说:“好像整个天空都在燃烧,炽热的石块纷纷从天而降。”人们怀疑这是“流星雨”引起的一场天火。
那么,明朝京城的这场灾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在这场灾变中,出现了特别罕见的爆炸特征——低温无火,荡尽衣物。也许正是这些奇特现象,才是揭秘这场灾变的关键。
在中国民间的手工劳作中,有一种膨化食品——爆米花,它的加工过程就表现出了类似的爆炸特征。爆玉米花时,先把玉米粒装进一个葫芦状的金属容器中,然后用带有铅膜的盖子将容器口密实封好,之后将整个容器放在火炉上滚动加热。几分钟后停止加热,用一撬杠猛力开启封闭的盖子,只听“嘭”的一声巨响,一锅像小棉絮一样的玉米花就这样加工出来了。爆米花是一种香脆可口、孩童们非常喜欢吃的膨化食品,那么,玉米粒为何能爆裂成玉米花呢?
这需要用气体的等容和等温变化原理来解释。把装有玉米粒的金属容器放在火炉上加热,根据气体的等容变化原理——查理定律,在气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容器内的气压将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3~5个大气压左右),若迅速开启封口的盖子,高压气体就会向外喷出,这相当于气体的体积增大。根据等温变化原理——玻意耳一马略特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与它的体积成反比,所以这时整个容器内的压强将急剧下降。然而,容器内玉米粒表皮内外的压强始终是平衡的,无论是在容器加热前,还是在加热过程中。当封口的盖子被开启,容器内的气压突然下降的时候,玉米粒表皮内外就产生了压力差,其内部高压将使整个玉米粒体积向外膨胀,产生爆裂,这时玉米粒就变成了玉米花。利用这一原理,还可以使松树籽产生爆裂,脱去坚硬的外壳。
爆米花的加工过程说明,内外气压平衡的物体,当外界气压急剧下降时,物体的体积将发生膨胀、产生爆裂。如果把人置于这种环境之中,结果又会如何呢?不难想象,当外界气压急剧下降时,置身于其中的人,轻者,所穿衣物四散开去;重者,体内血管进裂、心肺气爆、肢体分解。这岂不正是明朝京城灾变中所出现的情景吗?灾变中的死难者与受伤者以及无恙者,都瞬间被剥光了衣服,赤身裸体;而在灾变中心,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3~4里,周围13里范围内,上万间房屋,2万余人皆成粉碎状,瓦砾盈空而下,头及臂、腿、耳、鼻等纷纷从空中落下。
因此,可以断定,明朝京城大劫难是一场由空气气压急剧下降引发的灾难。灾变出现了“不焚寸木”“焚燎之迹全无”现象,即所谓的冷爆炸效应,与玉米花的“低温”爆裂现象相同,没有出现炽热的爆炸中心和放射状爆炸痕迹。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空气气压下降的呢?根据灾难中出现的有声如吼,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状的烟气冲天而起等现象判断,应该是混有可燃气体的空气发生了爆炸,进而引起了空气气压下降。
提起可燃气体发生爆炸,人们自然会想起煤矿井下瓦斯爆炸。当井下巷道中的瓦斯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即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发生爆炸。由于受巷道空间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在体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适用于气体的等容变化原理。爆炸产生的能量基本上都转化成了热量,因而瓦斯爆炸属于一种热爆炸。瓦斯爆炸产生的破坏力是相当巨大的,它可以摧毁地下的一切采矿设施。然而,如果是在地面上,混有可燃气体的空气发生了爆炸,情况会有所不同。因为爆炸不受空间的限制,适用于气体的等温变化原理,即爆炸使空气的体积产生了膨胀,气压急剧下降。与瓦斯爆炸不同,地面上混有可燃气体的空气发生爆炸,基本上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因而出现了所谓的“冷爆炸”效应。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混入空气中的这种可燃气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史料记载,灾变中心位于北京西南角的王恭厂,爆炸过后,人们发现了两个平地深陷的裂穴,深达数丈,地中且有不绝的霹雳声。由此可以推测,由于某种原因,地表出现了裂缝,使地下的沼气、天然气等可燃气体泄露出来,混入空气中。这些可燃气体随风飘散,形成条状气带,在飘至东北方3~4里处,遇到明火被引爆。爆炸是从外围向气源中心方向进行的,因而人们听到的声响是由东北方渐至西南角。由于地下气源裂穴很深,接触空气有限,加之爆炸震塞裂谷,因此,爆炸之后气源被切断,没能发生二次爆炸。但裂穴内仍持续着较小规模的爆炸,直至爆炸震落的土石坍塌堵塞裂穴为止。现代一些学者研究后认为,王恭厂(今宣武门)正处北京坳陷轴部,地下富含的油、气在地壳活动时完全能通过断裂溢出地表。
因此,只要证明当时的北京城处在地壳的活动期,有地震发生,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从地震史料中看,1620年以后北京地区的地震频率激增,仅1600年至1637年,北京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发生了71次。据史书记载,地处北京东北的密云县发生地震的时间正好和王恭厂爆炸时间吻合,而且在北京城内也出现了地震发生前的先兆,有云象、火光、荧光、异声等奇异现象现世。据《天变邸抄》记载:“(天启六年)四月廿七午后,有云气似旗,又似关刀,见在东北角上。其长亘天,光彩初白色,后变红紫,经时而灭。五月初三,又见于东北方,形如绦,其色红赤。初四,又见类如意,其色黑。”“五月初二夜,鬼火见于前门之楼角,青色荧荧如数百萤火。俄而合并,大如车轮。”又据《明史》记载:“天启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载门(今地安门)火神庙红球滚出。前门城楼角有数千萤火,并合如车轮。”种种迹象表明,在北京王恭厂大爆炸发生的前夕,北京地区确实发生了一场地震,只不过伴随着尔后的大爆炸,人们对相对微弱的震感不曾留意而已。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朝京城大劫难的真相就这样被揭开——
三百多年前的北京城王恭厂一带,由于地震,地表出现了裂缝,蕴藏在地下的沼气、天然气溢出,经与空气混合形成一条带状可燃气团,随风飘至京城的东北角,遇明火发生了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成片的树木连根拔起,就连石附马大街一尊500公斤重的大石狮子,也随着气流被掀出了顺城门外。由于爆炸产生了低气压,使爆炸区出现了冷爆炸效应。在爆炸中心,万室平沉,上万间房屋,两万余人皆成粉碎状;而在爆炸区的边缘,则出现人体肢体分解,衣服荡尽等罕见特征。
选自《山寨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