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林彪在台上时,曾被吹得神乎其神。“九一三”后开展批判时,他又被说得一文不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此人怎么能从井冈山斗争时的一个连长,在战火激烈、生存淘汰异常严酷的斗争中很快升到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怎么能被委任为人民解放军最大的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在共和国授予元帅时,他又怎能被排在第三名,而且在1958年被选为党中央副主席呢?
显赫的发迹历程
林彪少年时期沉稳内向,善动脑筋。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各种进步思潮的兴起,林彪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他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只有16岁。林彪18岁时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林彪从黄埔军校毕业便被分配到前线。北伐军打到武汉后,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25师73团任排长。大革命失败之后,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中,林彪选择了革命道路,他随本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队伍在南下途中失败,队伍多被打散。随后,作为连长的林彪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林彪因指挥作战有方,提升很快,1929年春,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升任红军第4军军长,时年23岁。可以说,他也是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林彪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到1932年3月升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来改称为军团长。林彪在指挥作战时,善于打突击。他本人也随着胜仗的增多,名声渐大并迅速提升,任军团总指挥时年仅25岁。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不论林彪有什么缺点,其战功显赫还是主流,在全党全军有很高的威信。抗日战争中根据地流传的一首“抗战点将台”的歌,就把他排在第一名,即“师长林彪年纪轻”。解放战争中的东北地区,更是高歌“胜利的红旗呼喇喇摆,林总的命令传下来……
战争年代的毛泽东,对林彪也有特殊的好感。1928年4月朱毛井冈山会师不久,毛泽东便注意到这个年轻、言语不多且很会打仗的连长。在毛泽东同其他领导人有意见分歧时,这个林彪马上站在支持自己的一边。据抗战期间在延安中央书记处工作的老人回忆,毛泽东对其他到访的同志从不搞迎来送往,唯独对林彪是例外。当林彪从苏联治伤回来时,毛泽东早早等候在外面,一见面便拉着手走进窑洞。
销声匿迹的八年
林彪在1938年时因穿缴获的日本黄呢军大衣骑马奔驰,被国民党山西军的哨兵误击了一枪,伤害了神经系统。在苏联医治几年也未彻底痊愈,回国后还是带病参与指挥了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林彪长期躺倒养病,抗美援朝不能去,党的绝大多数会议也请假不参加。
据知情者说,林彪是在苏联治疗过程中,因医生使用药物过量,损伤了神经机能,才形成了怕水、怕风、怕感冒、容易拉肚、出汗等一些后遗症。林彪到北京后,在“林办”有两位保健医生,一位是北京医院的蒋保生,一位是总后卫生部的王之敬。可是林彪又不大相信医生,喜欢自己翻看《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从中选药吃。有时他很固执,要某种药吃,而医生又认为不合适或吃多了对他的健康不利,就想办法用代用品骗他哄他使用。
在林彪养病的时候,叶群等人对外都说“首长”的身体很健康,秘书关光烈因为向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汇报林彪怕水、拉稀,连山水画都不想看的事,就被认为泄密狠狠批了一顿。这种既养病又对外声称身体还好的办法,显然是为日后出山作舆论准备。
据警卫说,林彪的心脏、肝、肺等主要器官都没有毛病,只是容易出汗、拉肚子。夜间穿衬衣睡觉,常被汗湿,出汗就容易感冒,只好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及时增减衣服。夏天温度高些,冬天温度低些。林彪没有盖过棉被,只盖毛巾被。北京医院院长经研究嘱咐说:盖一幅毛巾被可增加4℃;穿一件华达呢中山服也可增加4℃,身边的保健人员大体上按这个要求掌握温度,多数时间掌握在21℃左右。
林彪被批判后,外界的小道消息盛传他有吸毒问题,据他身边长期担任警卫的李文普讲,这是言过其实。在50年代,林彪偶尔打过杜冷丁的针剂,是因为吃狗肉拉肚止泻才使用。从1964年后的7年多,再没有见他打过杜冷丁、兴奋剂之类的药针,有时打针是注射丙种球蛋白。林彪睡眠不好,常吃安眠药片,有时一夜连吃3次。有一次在天安门出席欢迎西哈努克大会上讲了错话,是因为夜里服了3次安眠药,头脑还未完全清醒所致,属于少有的差错。
虽然林彪的生活习惯古怪,对警卫人员倒是并无苛求,容易伺候。他吃的饭菜很简单,专门有一个厨师给他做饭,但有点偏食,吃的肉菜如感觉肚子不舒服拉稀,以后就不吃。平时的主食,就是吃点肉饼、青菜、馒头。林彪因身体瘦弱,脸色发白,后来并不愿陪同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可不陪又不行。有一次他在天安门陪毛泽东走到下面金水桥与红卫兵见面,几乎走不回来,到了难以支撑的程度。
尽管林彪身体不好,却绝没有像一些人所描绘的那样,“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到了“一阵风就能吹倒”的可怕程度。到了80年代以后,有的人说他“有精神病”、“行动失去控制能力”、“听任叶群摆布”,也是不真实的。
选自《中华传奇·大历史》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