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交通规则

古代有《仪制令》,这是唐代创制的交通规则,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

  古时无火车、飞机、汽车,交通工具简单混杂,只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江南坐船、轿多,在北方坐马车、骑牲口以及推车的多。车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船类稍复杂,有官船、哨船、渔船、渡船、快船、战船,大小海鳅船等,湖南所称的“划子”,就是渔船,也可以载人摆渡,轿子类有山轿、兜轿、凉轿、暖轿,坐牲口有马匹、驴、骡,农村里娶媳妇就有坐马的、走亲戚骑驴的,比较杂乱。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下令,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木牌,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人人要遵守。

  有人说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曾采用铜牌记录里程。这只是一种标志,就是路标,实际上到了南宋,各州各县都用木牌作指示,有的发展到石碑刻石标志。今陕西灵崖寺大殿左夏房就存在石刻的实物,刻有“仪制令”,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就是说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当官的让路,年纪轻的给长者让路,轻装的车要给载重的车让路。“去避来”就是说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昔日无交通警察,全凭“自己掌握”。当然,官员出差,钦差大臣,有人鸣锣开道,行人都要让路。

  到了清代,轿子的轿顶还分等级,有金顶、锡顶,行人见到轿顶,便知是哪个等级的官,两轿相遇,小官让大官先走。如皇帝、贵妃乘轿用金顶,妃嫔用铜质锬金,亲王、郡王、一品大臣用银顶,一品以下用锬银、光锡。只有清代连坐轿也分等级,就像朝服一样,以品论等级。武官骑马不坐轿。

  我国行人、车辆有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也是为了便于管理,这来源于古代军队的队列规定。古代有了军队之后,当两支队伍行进中相遇时,因为战士右肩扛着矛或其他兵器,只好把左面让给迎面而来的军队,自动靠右边行走,当今电视、电影忽视了这一细节,其实唐宋以来军队是向右进行走的,现在我们行人靠右走也是沿用这习俗。现在我国火车、汽车司机座位都设在左边,以利观察路况,安全行车。

  

  选自《贵州政协报》2007.7.18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推荐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