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于2017-03-22日
年轻女孩不做父亲企业的董事长,一心创办脑瘫孩子康复部
周晓丽197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后宅,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周华龙靠经商办厂已打拼成为千万富翁。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周晓丽每天的日子都是灿烂的。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周晓丽的弟弟周锦康是个脑瘫儿,到了6岁还坐不稳,更别说走路了。父母亲带着弟弟去过不少大医院求治,但见效甚微。1998年,周晓丽高中毕业,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带着弟弟走遍全国苦寻名医。2000年上半年,在河北石家庄,周晓丽遇到了脑瘫专家马飞。经过马飞几个疗程的治疗与训练,弟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马飞是河北张家口人,毕业于河北康复专科学校,时年27岁。周晓丽为弟弟的付出深深感动了马飞,两人相互产生了好感,不久确立了恋爱关系。2001年3月,马飞与周晓丽一道来到了义乌。
弟弟的康复使周晓丽看到了脑瘫儿治疗的希望,她同马飞商量,一道在义乌开办一家脑瘫康复部。
2001年5月1日,周晓丽与马飞举行了婚礼。结婚后,周晓丽向父母提出要创办脑瘫康复部,父母一下子愣住了。“原先不是说得好好的,待你弟弟身体康复,你就来公司上班,先做总经理,过两年接我的班当董事长,怎么变卦了?”父亲周华龙不解说。母亲也在一旁苦苦相劝:“晓丽,放着好好的事业不干,却要去同智障残疾人打交道,不赚钱不说,还要吃苦受累,你这是何苦啊?”
周晓丽体谅父母的苦心,父亲毕竟年岁已大,作为长女,她有责任接过这个担子。但每当回想起自己背着弟弟走南闯北寻医问药的辛酸往事,想起在医院见到的一个个脑瘫儿家长那悲哀而祈盼的目光,她心里便隐隐作痛。办一家训练治疗脑瘫智障孩子的康复机构,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是周晓丽由来已久的愿望。
“爸,妈,我已经决定了,你们甭劝我!”周晓丽的声音轻轻的,语气却硬得像块石头。“不行,我辛辛苦苦创下的公司不能没人接班,这个摊子只能由你来守!”父亲的口气也不容商量。
尽管父亲始终没松口,2002年2月,周晓丽还是义无反顾地创办了义乌市第一家脑瘫康复机构——义乌市残疾人脑瘫康复部。虽然康复部成立那天,没有风光的场面,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可是,周晓丽认准自己选择的路没有错!
康复部租了3间房子,雇了一个女护工,周晓丽和马飞亲自当老师。由于父母亲不支持,创办康复部投入的15万元钱,其中5万元是马飞的存款,10万元是贷款。
当几个智障孩子喊着“妈妈”扑向她,她止不住泪流满面
周晓丽的脑瘫康复部实行全托训练与治疗,每个孩子每月收费1800元,困难家庭减免400元。这个收费标准在全省同类机构中是最低的。
脑瘫康复部创立初始,前来报名训练治疗的脑瘫孩子有7名。这7名脑瘫儿大的10来岁,小的四五岁,生活都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拉在裤子上。周晓丽忙着给孩子们换洗衣裤,往往一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当时,周晓丽已怀有两个月身孕,脑瘫儿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她的妊娠反应,使她整天胃里翻江倒海,强烈呕吐,痛苦不堪。
2002年夏天,脑瘫儿又增加了4个。大热天,周晓丽挺着大肚子,趴着地上双手扶住不能行走的脑瘫儿,帮他们做强化行走训练,一个小时下来,便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马飞心疼妻子,建议将康复部关门歇业,可倔强的周晓丽不同意。
2002年年底,周晓丽的女儿降生了。女儿刚满月,周晓丽就把女儿交给奶妈带,自己又扑在脑瘫孩子的训练上。一次,周晓丽抽空去看女儿,刚抱起女儿,康复部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孩子们到处找她,闹翻天了。周晓丽急着起身要往回赶,女儿却哇哇大哭,抱着她的脖子不放。情急之下,她掰开女儿的手,一狠心把女儿塞给了奶妈。周晓丽赶回康复部,几个智障孩子口齿不清地喊着“妈妈”扑向她。周晓丽动情地把孩子们揽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尽管周晓丽的脑瘫康复部收费很低,但仍有不少智障孩子因家境贫困而无法承受全托训练。在周晓丽的努力下,义乌市残联出台了脑瘫、智力残疾儿童参加康复治疗训练的补助政策:一般家庭每月补助500元,困难家庭每月补助1000元。
慕名前来脑瘫康复部训练治疗的智障孩子渐渐多了,场地小不够用。周晓丽与丈夫商量后,将自己家的客厅、卧室腾出来作训练场地,他们一家三口则睡在地下车库。
小陶是一名11岁的男孩,刚来时说话口齿含糊,多动症明显,还伴有情绪狂躁,有时会打人,吓得其他智障孩子不敢接近他。周晓丽单独为小陶制定训练方案,并对他进行语言矫治训练。有一天,小陶的狂躁症发作,竟打了周晓丽一个耳光。周晓丽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股莫名的委屈涌上心头。可是,她很快平静下来。此后,周晓丽尝试用唱歌的方法调教小陶,每天给小陶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想不到这一招真灵,小陶乖了许多。经过周晓丽一段时间调教,小陶多动狂躁现象明显好转,语言矫治训练有了效果,学会了跟人简单交流。
一位来自台州椒江的7岁脑瘫女孩小婉,不会说话,吃饭要人喂,坐都坐不稳。周晓丽在小婉身上费尽心血,员工们都下班了,她还在对小婉进行强化坐姿训练。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训练与治疗,小婉不仅学会了走路,还会自己穿衣吃饭,开口叫“爸爸”、“妈妈”。小婉的父母含着热泪,将一个装有2000元现金的红包塞给周晓丽,周晓丽婉言拒绝了。
如何把经过训练治疗后基本康复的脑瘫智障儿纳入育智学校,帮助他们学习生活常识与简单的文化,以便将来能够回归社会,这是周晓丽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2004年5月初的一天,周晓丽经过深思熟虑,把创办义乌市残疾人育智学校的方案向丈夫和盘托出。马飞十分赞同妻子的想法,夫妻俩齐心协力投入筹备。
2004年6月,义乌市首家残疾人育智教育中心挂牌成立。中心招募了3名教师,周晓丽出任中心主任,脑瘫康复部完全交给丈夫管理。在康复部那边实现初步康复的孩子,转到中心边继续接受康复训练,边接受生活常识教育和进行简单的文化学习。智障儿的家长对此十分欢迎,好几位母亲拉住周晓丽的手感激地说:“周老师,你是我们孩子的救星啊!”
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后,她仍在为改变智障儿的命运苦苦求索
对智障儿进行育智教育,难度远远超出周晓丽原本的想象。在育智教育中心的功课表上,洗脸、穿衣服、系鞋带、辨别男女厕所等都是功课。尽管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有些智障孩子一个学期只能学会两样。更让周晓丽呕心沥血的还是上文化课,她煞费苦心教了一个星期,孩子们好不容易记住了一加一等于二,可是周末一过,再问他们,又都一脸茫然了。再教,再忘记,再教……无数次失败之后,周晓丽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她哭着对丈夫说:“我能做什么?我帮不了他们……”马飞劝慰她:“育智教育心急不得,一定要有超常的耐力和信心,掌握特殊的技巧。慢慢来,你能行的!”
周晓丽197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后宅,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周华龙靠经商办厂已打拼成为千万富翁。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周晓丽每天的日子都是灿烂的。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周晓丽的弟弟周锦康是个脑瘫儿,到了6岁还坐不稳,更别说走路了。父母亲带着弟弟去过不少大医院求治,但见效甚微。1998年,周晓丽高中毕业,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带着弟弟走遍全国苦寻名医。2000年上半年,在河北石家庄,周晓丽遇到了脑瘫专家马飞。经过马飞几个疗程的治疗与训练,弟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马飞是河北张家口人,毕业于河北康复专科学校,时年27岁。周晓丽为弟弟的付出深深感动了马飞,两人相互产生了好感,不久确立了恋爱关系。2001年3月,马飞与周晓丽一道来到了义乌。
弟弟的康复使周晓丽看到了脑瘫儿治疗的希望,她同马飞商量,一道在义乌开办一家脑瘫康复部。
2001年5月1日,周晓丽与马飞举行了婚礼。结婚后,周晓丽向父母提出要创办脑瘫康复部,父母一下子愣住了。“原先不是说得好好的,待你弟弟身体康复,你就来公司上班,先做总经理,过两年接我的班当董事长,怎么变卦了?”父亲周华龙不解说。母亲也在一旁苦苦相劝:“晓丽,放着好好的事业不干,却要去同智障残疾人打交道,不赚钱不说,还要吃苦受累,你这是何苦啊?”
周晓丽体谅父母的苦心,父亲毕竟年岁已大,作为长女,她有责任接过这个担子。但每当回想起自己背着弟弟走南闯北寻医问药的辛酸往事,想起在医院见到的一个个脑瘫儿家长那悲哀而祈盼的目光,她心里便隐隐作痛。办一家训练治疗脑瘫智障孩子的康复机构,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是周晓丽由来已久的愿望。
“爸,妈,我已经决定了,你们甭劝我!”周晓丽的声音轻轻的,语气却硬得像块石头。“不行,我辛辛苦苦创下的公司不能没人接班,这个摊子只能由你来守!”父亲的口气也不容商量。
尽管父亲始终没松口,2002年2月,周晓丽还是义无反顾地创办了义乌市第一家脑瘫康复机构——义乌市残疾人脑瘫康复部。虽然康复部成立那天,没有风光的场面,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可是,周晓丽认准自己选择的路没有错!
康复部租了3间房子,雇了一个女护工,周晓丽和马飞亲自当老师。由于父母亲不支持,创办康复部投入的15万元钱,其中5万元是马飞的存款,10万元是贷款。
当几个智障孩子喊着“妈妈”扑向她,她止不住泪流满面
周晓丽的脑瘫康复部实行全托训练与治疗,每个孩子每月收费1800元,困难家庭减免400元。这个收费标准在全省同类机构中是最低的。
脑瘫康复部创立初始,前来报名训练治疗的脑瘫孩子有7名。这7名脑瘫儿大的10来岁,小的四五岁,生活都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拉在裤子上。周晓丽忙着给孩子们换洗衣裤,往往一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当时,周晓丽已怀有两个月身孕,脑瘫儿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她的妊娠反应,使她整天胃里翻江倒海,强烈呕吐,痛苦不堪。
2002年夏天,脑瘫儿又增加了4个。大热天,周晓丽挺着大肚子,趴着地上双手扶住不能行走的脑瘫儿,帮他们做强化行走训练,一个小时下来,便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马飞心疼妻子,建议将康复部关门歇业,可倔强的周晓丽不同意。
2002年年底,周晓丽的女儿降生了。女儿刚满月,周晓丽就把女儿交给奶妈带,自己又扑在脑瘫孩子的训练上。一次,周晓丽抽空去看女儿,刚抱起女儿,康复部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孩子们到处找她,闹翻天了。周晓丽急着起身要往回赶,女儿却哇哇大哭,抱着她的脖子不放。情急之下,她掰开女儿的手,一狠心把女儿塞给了奶妈。周晓丽赶回康复部,几个智障孩子口齿不清地喊着“妈妈”扑向她。周晓丽动情地把孩子们揽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尽管周晓丽的脑瘫康复部收费很低,但仍有不少智障孩子因家境贫困而无法承受全托训练。在周晓丽的努力下,义乌市残联出台了脑瘫、智力残疾儿童参加康复治疗训练的补助政策:一般家庭每月补助500元,困难家庭每月补助1000元。
慕名前来脑瘫康复部训练治疗的智障孩子渐渐多了,场地小不够用。周晓丽与丈夫商量后,将自己家的客厅、卧室腾出来作训练场地,他们一家三口则睡在地下车库。
小陶是一名11岁的男孩,刚来时说话口齿含糊,多动症明显,还伴有情绪狂躁,有时会打人,吓得其他智障孩子不敢接近他。周晓丽单独为小陶制定训练方案,并对他进行语言矫治训练。有一天,小陶的狂躁症发作,竟打了周晓丽一个耳光。周晓丽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股莫名的委屈涌上心头。可是,她很快平静下来。此后,周晓丽尝试用唱歌的方法调教小陶,每天给小陶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想不到这一招真灵,小陶乖了许多。经过周晓丽一段时间调教,小陶多动狂躁现象明显好转,语言矫治训练有了效果,学会了跟人简单交流。
一位来自台州椒江的7岁脑瘫女孩小婉,不会说话,吃饭要人喂,坐都坐不稳。周晓丽在小婉身上费尽心血,员工们都下班了,她还在对小婉进行强化坐姿训练。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训练与治疗,小婉不仅学会了走路,还会自己穿衣吃饭,开口叫“爸爸”、“妈妈”。小婉的父母含着热泪,将一个装有2000元现金的红包塞给周晓丽,周晓丽婉言拒绝了。
如何把经过训练治疗后基本康复的脑瘫智障儿纳入育智学校,帮助他们学习生活常识与简单的文化,以便将来能够回归社会,这是周晓丽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2004年5月初的一天,周晓丽经过深思熟虑,把创办义乌市残疾人育智学校的方案向丈夫和盘托出。马飞十分赞同妻子的想法,夫妻俩齐心协力投入筹备。
2004年6月,义乌市首家残疾人育智教育中心挂牌成立。中心招募了3名教师,周晓丽出任中心主任,脑瘫康复部完全交给丈夫管理。在康复部那边实现初步康复的孩子,转到中心边继续接受康复训练,边接受生活常识教育和进行简单的文化学习。智障儿的家长对此十分欢迎,好几位母亲拉住周晓丽的手感激地说:“周老师,你是我们孩子的救星啊!”
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后,她仍在为改变智障儿的命运苦苦求索
对智障儿进行育智教育,难度远远超出周晓丽原本的想象。在育智教育中心的功课表上,洗脸、穿衣服、系鞋带、辨别男女厕所等都是功课。尽管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有些智障孩子一个学期只能学会两样。更让周晓丽呕心沥血的还是上文化课,她煞费苦心教了一个星期,孩子们好不容易记住了一加一等于二,可是周末一过,再问他们,又都一脸茫然了。再教,再忘记,再教……无数次失败之后,周晓丽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她哭着对丈夫说:“我能做什么?我帮不了他们……”马飞劝慰她:“育智教育心急不得,一定要有超常的耐力和信心,掌握特殊的技巧。慢慢来,你能行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