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于2017-03-11日
灵秀“格格”,6岁开始跟母亲学画
爱新觉罗·溥杨生于1948年,今年66岁的她,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堂妹。她的父母将孝庄皇太后身边一位女画家的名字——漫娘,用作她的乳名,可见对这个女儿寄托了多么大的希望。这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也是她后来作画时的笔名。
时代在激烈地变革,母亲试图把女儿从姓氏中割裂开来,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于是就将她送给抚顺的亲戚抚养,但是“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让小漫娘成了烫手山芋,连续送了两户人家,最终,5岁的她还是被母亲接回了身边。这个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母亲艰难地独自抚养起这个小女孩儿。
困顿中的母亲,一直没忘记给漫娘这位“格格”进行家族的传统教育——琴棋书画。母亲在内心深处认为,爱新觉罗家的男孩子都要会骑射,培养坚强、勇敢和正直的品质;女孩子就要学习琴棋书画,培养内在的修养。这种修养,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在爱新觉罗家族女孩的规矩很多,比如,大家一起吃饭,女孩是不能夹远处的菜的,小漫娘曾经因为这个事被母亲打过手。但是,修养就是从这些细节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每个月月底,母亲都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精细地算账,不管生活费低廉到什么程度,她都要拿出13元钱,给漫娘交学费——母亲帮她找了一位老师,学习小提琴。
要知道,母亲每个月的收入只有30元左右,为了给女儿交学费,她几乎不吃菜,每天只喝一点粥。由于劳作辛苦,在小漫娘的记忆里,母亲晕倒是常有的事,小漫娘吓得撕心裂肺地哭,然后到邻家的糕点铺子,拿自己的画给母亲换一小块点心。母亲吃过,就会精神好些。
从6岁时起,漫娘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绘画。作为丹青高手,母亲的工笔画画得很棒,对小漫娘的要求也很严格。在整个少女时代里,漫娘有些自卑、懦弱。因为爱新觉罗这个昔日异常高贵的姓氏,同学们有意无意地疏远她,集体活动也没有她的份儿。记忆里,有一件最刺痛她的事。那次,她很踊跃地报名去农村参加集体劳动,在头一天,特意让母亲做了奢侈的干饭,狠狠地吃了一顿,唯有这样才有体力去劳动啊!可是第二天,她到学校发现名单上根本没有她。站在烈日下,女孩感觉到刺骨的寒冷,那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让她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最痛苦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出身感到深深的迷茫。
在这种困扰和痛苦中,绘画是她逃避现实的唯一方法。可命运就是这样,偏偏要折磨掉你唯一的信心。在一次意外中,她右手大拇指的指骨受伤,画也画不了了。更不幸的是,相依为命的母亲积劳成疾,在她18岁那年忽然离开人世。
在极度的痛苦中,漫娘还是用画笔在一块旧布上画了一朵牡丹,做成一块头巾,包在自己头上,外表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照常去读书。
母亲去世后,漫娘变得无家可归,好心的同学收留了她。后来,漫娘又师从国画大师何海霞、郭西河等前辈,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任美术教员,后为职业画家。
旅居美国,作品被白宫收藏
一块画着牡丹的旧头巾让漫娘这个优雅女子光鲜起来,同学的家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朴素、善良、有才华的女孩子。住久了,她吸引了一个小伙子的目光。这个人是同学的亲戚,比她大5岁。
小伙子英俊、精干,对于这个包着旧头巾的女孩子由衷地怜惜,在最寒冷的时光里,慢慢萌芽的爱情像春天的阳光般温暖了漫娘那颗苍凉的心。小伙子渐渐了解到她姓爱新觉罗,更了解到这位“格格”飘零的身世。但是,这显然不能阻挡爱情疯长的速度。
恋爱一段时间后,这对坠入爱河的年轻情侣幸福地结合了。老公对她关爱有加,漫娘享受着一个女人的小幸福。女儿出生后,丈夫承包了洗衣、做饭、理财等家务活,让她有时间写诗、作画。
漫娘说,好像爱新觉罗家的女人对于人间杂务天生就不敏感,她的世界里,只有艺术,只有绘画。虽然手有伤,但她可以学习油画和水彩画,这样可以很少依赖受伤的大拇指。在她家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丈夫一手抱着女儿,一手炒着菜,漫娘只是安静地在书房画画、写诗。到她家去的客人,没有人不夸她找了个好丈夫。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漫娘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也悄然启幕。2001年,漫娘来到美国,陪伴女儿读书。
漫娘画艺精湛,对她来说,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创作美。她崇尚清新自然美,常常跑到风景秀丽的深山作画,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到美国后,她的国画牡丹作品里吸收了西洋画派的精髓。
从2002年开始,漫娘先后在奥斯汀乌德嫩、休斯敦举办个人画展,受到美国多家媒体高度评价和艺术界人士普遍认可。同时,她还被西方同行誉为“牡丹公主”。由于漫娘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最初在美国销售每平方尺为1000美元,短短几年间就涨到每平方尺2400美元。
虽然经历了少年困顿,但是她不爱钱,而且一生不管钱财,到现在也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都是老伴儿管理。后来老伴儿病了,她没办法,才接过来。
其间,漫娘在美国卖画赚了数目不小的美金,几乎都用于开办“免费食堂”项目上。原来,她到美国不久就被特聘为奥斯汀中国画院教授。当时,漫娘和留学的女儿住在一起,给孩子们做饭,她发现一个已经腐烂的土豆,正要扔掉,结果女儿的同学说,这个土豆还能吃。漫娘的慈心顿时酸楚无比。其实她早就发现,有些留学生因家境贫寒生活清苦,饮食堪忧,便决心开一个“免费食堂”。
于是,漫娘就在自己住宅门上贴一告示,上写:凡能看懂这些字的华籍东北单身女孩,可在午后3点前打上面的电话,即可得到免费的晚餐(但不能挑食)。告示贴出之后,很快就有20多名女孩到她家就餐。
后来到这里来的女孩子越来越多。这个“免费食堂”项目需要不少钱,极富爱心的漫娘便用残手重拾画笔,创作深受美国人欢迎的中国画。本来在国内她专攻油画和水彩画,右手还能应付,但是国画需要用大拇指。她受过伤的大拇指一层层地结茧子,为了“免费食堂”,她忍痛坚持着。令“格格”高兴的是,虽然自己平时很辛苦,却帮助了更多的“孩子”,而且此举还被一些有钱的华商纷纷效仿。
爱新觉罗·溥杨生于1948年,今年66岁的她,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堂妹。她的父母将孝庄皇太后身边一位女画家的名字——漫娘,用作她的乳名,可见对这个女儿寄托了多么大的希望。这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也是她后来作画时的笔名。
时代在激烈地变革,母亲试图把女儿从姓氏中割裂开来,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于是就将她送给抚顺的亲戚抚养,但是“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让小漫娘成了烫手山芋,连续送了两户人家,最终,5岁的她还是被母亲接回了身边。这个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母亲艰难地独自抚养起这个小女孩儿。
困顿中的母亲,一直没忘记给漫娘这位“格格”进行家族的传统教育——琴棋书画。母亲在内心深处认为,爱新觉罗家的男孩子都要会骑射,培养坚强、勇敢和正直的品质;女孩子就要学习琴棋书画,培养内在的修养。这种修养,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在爱新觉罗家族女孩的规矩很多,比如,大家一起吃饭,女孩是不能夹远处的菜的,小漫娘曾经因为这个事被母亲打过手。但是,修养就是从这些细节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每个月月底,母亲都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精细地算账,不管生活费低廉到什么程度,她都要拿出13元钱,给漫娘交学费——母亲帮她找了一位老师,学习小提琴。
要知道,母亲每个月的收入只有30元左右,为了给女儿交学费,她几乎不吃菜,每天只喝一点粥。由于劳作辛苦,在小漫娘的记忆里,母亲晕倒是常有的事,小漫娘吓得撕心裂肺地哭,然后到邻家的糕点铺子,拿自己的画给母亲换一小块点心。母亲吃过,就会精神好些。
从6岁时起,漫娘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绘画。作为丹青高手,母亲的工笔画画得很棒,对小漫娘的要求也很严格。在整个少女时代里,漫娘有些自卑、懦弱。因为爱新觉罗这个昔日异常高贵的姓氏,同学们有意无意地疏远她,集体活动也没有她的份儿。记忆里,有一件最刺痛她的事。那次,她很踊跃地报名去农村参加集体劳动,在头一天,特意让母亲做了奢侈的干饭,狠狠地吃了一顿,唯有这样才有体力去劳动啊!可是第二天,她到学校发现名单上根本没有她。站在烈日下,女孩感觉到刺骨的寒冷,那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让她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最痛苦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出身感到深深的迷茫。
在这种困扰和痛苦中,绘画是她逃避现实的唯一方法。可命运就是这样,偏偏要折磨掉你唯一的信心。在一次意外中,她右手大拇指的指骨受伤,画也画不了了。更不幸的是,相依为命的母亲积劳成疾,在她18岁那年忽然离开人世。
在极度的痛苦中,漫娘还是用画笔在一块旧布上画了一朵牡丹,做成一块头巾,包在自己头上,外表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照常去读书。
母亲去世后,漫娘变得无家可归,好心的同学收留了她。后来,漫娘又师从国画大师何海霞、郭西河等前辈,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任美术教员,后为职业画家。
旅居美国,作品被白宫收藏
一块画着牡丹的旧头巾让漫娘这个优雅女子光鲜起来,同学的家人都非常喜欢这个朴素、善良、有才华的女孩子。住久了,她吸引了一个小伙子的目光。这个人是同学的亲戚,比她大5岁。
小伙子英俊、精干,对于这个包着旧头巾的女孩子由衷地怜惜,在最寒冷的时光里,慢慢萌芽的爱情像春天的阳光般温暖了漫娘那颗苍凉的心。小伙子渐渐了解到她姓爱新觉罗,更了解到这位“格格”飘零的身世。但是,这显然不能阻挡爱情疯长的速度。
恋爱一段时间后,这对坠入爱河的年轻情侣幸福地结合了。老公对她关爱有加,漫娘享受着一个女人的小幸福。女儿出生后,丈夫承包了洗衣、做饭、理财等家务活,让她有时间写诗、作画。
漫娘说,好像爱新觉罗家的女人对于人间杂务天生就不敏感,她的世界里,只有艺术,只有绘画。虽然手有伤,但她可以学习油画和水彩画,这样可以很少依赖受伤的大拇指。在她家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丈夫一手抱着女儿,一手炒着菜,漫娘只是安静地在书房画画、写诗。到她家去的客人,没有人不夸她找了个好丈夫。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漫娘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也悄然启幕。2001年,漫娘来到美国,陪伴女儿读书。
漫娘画艺精湛,对她来说,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创作美。她崇尚清新自然美,常常跑到风景秀丽的深山作画,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到美国后,她的国画牡丹作品里吸收了西洋画派的精髓。
从2002年开始,漫娘先后在奥斯汀乌德嫩、休斯敦举办个人画展,受到美国多家媒体高度评价和艺术界人士普遍认可。同时,她还被西方同行誉为“牡丹公主”。由于漫娘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最初在美国销售每平方尺为1000美元,短短几年间就涨到每平方尺2400美元。
虽然经历了少年困顿,但是她不爱钱,而且一生不管钱财,到现在也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都是老伴儿管理。后来老伴儿病了,她没办法,才接过来。
其间,漫娘在美国卖画赚了数目不小的美金,几乎都用于开办“免费食堂”项目上。原来,她到美国不久就被特聘为奥斯汀中国画院教授。当时,漫娘和留学的女儿住在一起,给孩子们做饭,她发现一个已经腐烂的土豆,正要扔掉,结果女儿的同学说,这个土豆还能吃。漫娘的慈心顿时酸楚无比。其实她早就发现,有些留学生因家境贫寒生活清苦,饮食堪忧,便决心开一个“免费食堂”。
于是,漫娘就在自己住宅门上贴一告示,上写:凡能看懂这些字的华籍东北单身女孩,可在午后3点前打上面的电话,即可得到免费的晚餐(但不能挑食)。告示贴出之后,很快就有20多名女孩到她家就餐。
后来到这里来的女孩子越来越多。这个“免费食堂”项目需要不少钱,极富爱心的漫娘便用残手重拾画笔,创作深受美国人欢迎的中国画。本来在国内她专攻油画和水彩画,右手还能应付,但是国画需要用大拇指。她受过伤的大拇指一层层地结茧子,为了“免费食堂”,她忍痛坚持着。令“格格”高兴的是,虽然自己平时很辛苦,却帮助了更多的“孩子”,而且此举还被一些有钱的华商纷纷效仿。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