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原状 房租又涨了,大松决定搬走。房东说:“搬走可以,但必须将房子恢复原状。” 大松不明所以,问要恢复什么。 房东说:“你刚搬进来时,沙发没凹陷,墙纸没发黄,冰箱没异味,电视没色差……” 大松委屈地说:“这都怎么恢复啊?” 房东说:“都去商场买新的就可以了嘛!” 大松气急,问道:“那商场里有卖蟑螂吗?” 房东问:“买蟑螂干什么?” 大松说:“你不记得我刚搬进来时,屋里有很多蟑螂吗?”(李从渊) 新款手机上市 苹果手机5代即将上市,小张平时不怎么舍得花钱买电子产品,这次却显得很高兴。 同事觉得奇怪,便问:“小张,你那么高兴,盼着去买苹果新手机吗?” 小张笑着说:“我去年不是买了一个山寨苹果手机5代吗,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拿出来用啦!” (杨瑶) 工友的抱怨 工地上,有个年轻工友抱怨道:“活是我们干的,受到表扬的却是组长,最后的成果又都变成经理的了,真不公平!” 旁边一位老工友笑着说:“你看表的时候,是不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可是运转最多的秒针,你却看都不看一眼的?” (久儿) 最强点名 朋友跟小刘聊起大学老师点名的招数,说道:“有的老师是课前点,有的是课后点,有的是课间点……真是难以捉摸。” 小刘笑笑,说:“我有个老师从来不点名,只是每学期里,他会给来上课的同学随机拍三次集体照。”朋友感慨说:“真好啊,拍集体照给你们留念。” 小刘接着说:“每学期最后一节课,老师就让所有同学去认照片。如果能在三张照片中都找到自己,那么恭喜,期末考试就通过了;能找到两张的,考试加10分;只找到一张的,恐怕得补考;任何一张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就回家等着重修吧。” (小弄鱼) 明日之酒 汤姆告诉朋友昨天在酒吧里喝了一种特别的鸡尾酒。 朋友问:“怎么个特别法?” 汤姆掰着手指说:“一份伏特加,一份朗姆酒,一份龙舌兰酒,一份白兰地,一份金酒,一份威士忌,混合均匀。这款鸡尾酒叫‘明日酒’。” 朋友问:“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汤姆答:“一口干掉,等你知道为什么,已经是明天了……” (连山群) 救猫 有只小猫在树上“喵喵”叫,引来很多女生围观。 这时,几个强壮的男生冲进人群,二话不说,费了好大的力气把猫“救”了下来。 突然,有一个女生嘀咕:“猫不是会爬树吗,要人救下来干什么?” 旁人朝那女生瞟了一眼,道出了其中玄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呀,这个时候,就是个猴子也得救下来!” (驿路) 二百五 一对夫妻去超市购物,结账时收银员告诉他们:“正好二百五。” 丈夫一听,觉着太晦气,就让老婆再随便挑几件商品。老婆得令后,一转身又进了购物区。 不到两分钟,老婆就抱着一大堆商品到了收银台。虽说多消费了,但毕竟不当“二百五”了,丈夫很高兴地问收银员:“这次多少钱?” 收银员很快地扫码,看了一眼电子屏幕,“哇”了一声:“先生,你们这次是两个‘二百五’!” (孙凡利) 四书 阿强陪外甥女做作业,外甥女问道:“小舅,‘四书’除了《论语》,剩下的三个是什么啊?” 阿强告诉她:“是《孟子》、《中庸》、《大学》。” 外甥女又问:“哦,‘孟子’是哪两个字啊?” 阿强在纸上写给外甥女看了,外甥女又问“中庸”怎么写,阿强又写了。 最后,外甥女开口问:“‘大学’是哪个大学?” 阿强不耐烦了,随口说:“就是你想上的那个大学。” 外甥女点点头,在“四书”后面填了:《论语》、《孟子》、《中庸》和《清华》。 (丢月) 含蓄的表达 年轻的琳达害羞地把一份电报递给发报员,这份电报是发给一名士兵的,电文只有一个字:“行。” 好心的发报员建议说:“就一个字是不是少了?你花同样的钱,可以发10个字。” “我知道,”琳达解释说,“如果我把这个‘行’字说10遍,他肯定会认为我急着想嫁给他。” (李从渊) 不识庐山真面目 小优参加一个选秀节目,所有参赛选手被指定去一家影楼化妆。 这天,小优来得最早,接着又来了一个女孩,她单眼皮,黑皮肤,显得很土。 一起选秀的选手小优都很熟悉,可她怎么也想不出眼前这个人是谁。 慢慢地,女孩依次被上了粉饼、腮红、眼线、假睫毛……小优这才恍然大悟,忙跟她打招呼:“主持人好!” (林伐桑) 砍价 小莉逛街,在一家小店里看中一条裙子。老板叫价55元,小莉还价45元。老板不同意,非要55元不可,小莉也不肯让步。 两人争来吵去都有些急了,老板大声说:“一口价55,你要就拿去,不要赶紧走,别耽误我做生意。” 小莉也生气了,立马掏出100元钱“啪”地塞到老板手里,说:“55就55,又不是没钱,给你100,找我55。” 接着,老板果断地在包里找了55元给小莉,还舒了一口气地念叨:“我又没多要价,这裙子卖55就根本没赚你什么钱……” (迎风) 竹竿妙用 夫妻俩吵架了,妻子气势汹汹地对丈夫一顿狠批,奇怪的是,每每妻子说到高潮处,地板上总听到发出“咚咚”的声音。 丈夫疑惑地问:“为什么每次你骂我是‘废物’的时候,楼下的太太总会拿竹竿戳天花板?” “还不明白吗?”妻子说,“她的意思是—顶楼上的。” (小冬)
(作者: 来源:《故事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