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表于2017-03-20日
小瑞的办公室位于西安的高新区,茶色的玻璃隔开喧嚣,只有阳光透进来洒在他收集的各色奇石与古董上。长长的石头茶海和一排排的书柜,给人感觉这里更像一个私人书房。
如果不是看到他手上的一道道刀疤,很难想像这个办公室的主人是一个曾经游走江湖之人,更难想像早早辍学的他,是如何在而立之年以后,改了心性,翻着字典写出一部20万字的小说。
如今的小瑞,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许是初次接受媒体采访的缘故,竟也有些拘谨,衣着和举止倒确有几分像是文艺青年。为轻松气氛,我们先聊起了他的相机、茶叶,又聊到他书柜里的书。接着,他带些神秘地拿出一把军刀,上面有着“黄浦军校”的字样,于是,我们的正式访问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代青年:我看过你的小说《飞》里面的序,如果没有猜错,这把刀属于你的爷爷,是吗?
小瑞:谢谢对我拙作的关注。没错,爷爷一直是我们史家的骄傲,他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曾任民国陕西警备区司令,这把军刀就是他的毕业纪念品。遗憾的是,我出生得太晚,没有见上他老人家。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爷爷因不愿离开家乡,而成为战俘,后来就过世了。但是想像一下那个时代在长安城横刀立马,征战疆场的情景,就足以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当代:男性可能大多有这种英雄情结吧,或许在你身上更为突出?
瑞:呵呵,是,只是没用对地方。以前,我就坚信对待恶人应该“以暴制暴”,满脑子想着就是打架、复仇……
当代:可是,像《飞》的序里面写的,你的家教应该是很严的,为什么父母亲没能管住你?
瑞:我现在还记得父亲跟我说过,我们是“书香传家,将门之后”。从小父亲就特别注重对我们在礼节上的教导。就像父亲自己,文革的时候被关过牛棚,但是他进门出门都是腰板挺直、不卑不亢的样子。衣服可以打补丁,但是他一定要天天换洗。
当代:当时家道中落的这种变故,对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影响?
瑞:应该……是有的。一方面性格很自尊,另一方面现实情况又很落魄,别人的辱骂中如果带有与“母亲”相关的词,我立即就血液上涌。从小就比较叛逆。
当代:从童年就开始打架吗?
瑞:那倒没有,小时候只是脾气犟。真正开始打架,我还记得,是有一年转学,那个时候男孩子已经开始拉帮结派,他们都不喜欢我这个“入侵者”,把我修理了一顿。我当然不服了,就找人“复仇”。从那以后,打架就是家常便饭了。
当代:父母想什么办法规劝你呢?
瑞:劝不了啊,没用。母亲是苦口婆心,父亲就是打。操起手边的家伙就追着打,有一次把一条牛皮皮带都给抽断了。可是没用,我就是不哭也不求饶,实在打狠了,就离家出走。现在想来,有点像鬼迷心窍了,当时什么都不考虑,就两个字“复仇”。其实就是那句俗话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最后受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家人。但当时想不到这些。
当代:很好奇这么执迷的你,怎么会忽然就“迷途知返”呢?
瑞:我最后一次受重伤,昏迷了很久,醒了以后也起不了身,毕竟已经过了30岁,不像年轻的时候恢复得快。每天哪儿也去不了,只能盯着天花板发呆。无聊的时候数数自己身上的疤,数着数着,我就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或者也可以更简单地说,某天醒来,我开始怕死了。我也怕就这么匆匆的几十年,不知道哪刻就消失了,什么都没留下。
当代:你刚才说的是“最后一次”受重伤,是有过好多次吗?
瑞:呵!是,在鬼门关外走过好几遭了。第一次是18岁那年。当时身中十几刀,被送到医院抢救,结果出不起500块钱的医药费,人家叫我转院。
当代:当时父母亲在吗?
瑞:在啊,别人通知他们来的,父亲靠在树上痛哭,反而是母亲坚强,想办法四处借钱,好不容易凑齐了医药费,把我一条小命保住了。
当代:但是第一次的惨痛教训没有让你醒悟,为什么最后一次可以?
瑞:当时抢救过来以后,稍恢复一点,就开始想复仇的事儿。也许跟伤得重不重没有什么关系,这个很难说清楚。可能就像是时钟走到命中注定的那一个点,“当当当”地报时,叫我该醒了。
当代:后来怎么会想到写书的?
瑞:出院养病的那段时间,我开始看书,对,被我扔开十几年的书。最先看的是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因为急于得到解答的是关于生死的问题。书看得越多,想得就越深。有那么一天,心里就像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写一本书?
当代:文字的世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离你很远,不可能说写就能写吧?
瑞:是啊,一开始动笔就发现自己十分贫乏。想说说不出来,知道自己内心有个核,但无法让这个核里的东西流畅地呈现出来,所有想法纠结在一起,很痛苦。然后就接着拼命看书,小说、史书、经书……什么书都看,学习别人怎么用文字表达。
当代:总共写了多长时间?
瑞:我那时候随身带一个本子,睡觉的时候也放在枕边,一想起来什么就写下来。修改了几遍,总共算是五年,才最终写完。其实现在回头再看,自己都觉得文笔青涩,但是看得到真诚。
当代:为什么写的是一部关于“道上”的小说?可以把它理解为自传吗?
瑞:写作,我充其量也只能是试水,技巧算不上,更多的是写实。但这本书当然不能算是自传,只是把我经历的、看到的,以及身边一些朋友经历过的事融合起来。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我有话想说。我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我想告诉别人,这条黑暗的路没有尽头。我想用故事里的暗来体现白。我想说,哪怕肉体混沌,灵魂仍然可以回归纯洁。
当代:你在《飞》里写了叫惠子的女主人公,在你真实的生活里,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原型?
瑞:恩,应该是没有的。惠子是我脑中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她简单、善良、能理解人,最重要的是她相信纯粹的爱情。可惜的是,她只是我的想像而已。(笑)当然,要遇到美丽的感情,首先要让自己变好变强,我在努力。
当代:你现在还在看很多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宗教的,你是否是哪个宗教的教徒?
瑞:都不是。但我相信有高于人的主宰,相信因果。这样才可以平静下来,不再易怒,不再归罪于他人,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代:你说刚开始看书,是想搞清人为什么活着?现在你找到答案了吗?
瑞:五年前我觉得,人活着是为了经历,为了体验。这几年又想了想,觉得是为了自由,凡事应该由心而发,不执迷,追求不被物质所累的自由。
如果不是看到他手上的一道道刀疤,很难想像这个办公室的主人是一个曾经游走江湖之人,更难想像早早辍学的他,是如何在而立之年以后,改了心性,翻着字典写出一部20万字的小说。
如今的小瑞,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许是初次接受媒体采访的缘故,竟也有些拘谨,衣着和举止倒确有几分像是文艺青年。为轻松气氛,我们先聊起了他的相机、茶叶,又聊到他书柜里的书。接着,他带些神秘地拿出一把军刀,上面有着“黄浦军校”的字样,于是,我们的正式访问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代青年:我看过你的小说《飞》里面的序,如果没有猜错,这把刀属于你的爷爷,是吗?
小瑞:谢谢对我拙作的关注。没错,爷爷一直是我们史家的骄傲,他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曾任民国陕西警备区司令,这把军刀就是他的毕业纪念品。遗憾的是,我出生得太晚,没有见上他老人家。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爷爷因不愿离开家乡,而成为战俘,后来就过世了。但是想像一下那个时代在长安城横刀立马,征战疆场的情景,就足以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当代:男性可能大多有这种英雄情结吧,或许在你身上更为突出?
瑞:呵呵,是,只是没用对地方。以前,我就坚信对待恶人应该“以暴制暴”,满脑子想着就是打架、复仇……
当代:可是,像《飞》的序里面写的,你的家教应该是很严的,为什么父母亲没能管住你?
瑞:我现在还记得父亲跟我说过,我们是“书香传家,将门之后”。从小父亲就特别注重对我们在礼节上的教导。就像父亲自己,文革的时候被关过牛棚,但是他进门出门都是腰板挺直、不卑不亢的样子。衣服可以打补丁,但是他一定要天天换洗。
当代:当时家道中落的这种变故,对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影响?
瑞:应该……是有的。一方面性格很自尊,另一方面现实情况又很落魄,别人的辱骂中如果带有与“母亲”相关的词,我立即就血液上涌。从小就比较叛逆。
当代:从童年就开始打架吗?
瑞:那倒没有,小时候只是脾气犟。真正开始打架,我还记得,是有一年转学,那个时候男孩子已经开始拉帮结派,他们都不喜欢我这个“入侵者”,把我修理了一顿。我当然不服了,就找人“复仇”。从那以后,打架就是家常便饭了。
当代:父母想什么办法规劝你呢?
瑞:劝不了啊,没用。母亲是苦口婆心,父亲就是打。操起手边的家伙就追着打,有一次把一条牛皮皮带都给抽断了。可是没用,我就是不哭也不求饶,实在打狠了,就离家出走。现在想来,有点像鬼迷心窍了,当时什么都不考虑,就两个字“复仇”。其实就是那句俗话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最后受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家人。但当时想不到这些。
当代:很好奇这么执迷的你,怎么会忽然就“迷途知返”呢?
瑞:我最后一次受重伤,昏迷了很久,醒了以后也起不了身,毕竟已经过了30岁,不像年轻的时候恢复得快。每天哪儿也去不了,只能盯着天花板发呆。无聊的时候数数自己身上的疤,数着数着,我就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或者也可以更简单地说,某天醒来,我开始怕死了。我也怕就这么匆匆的几十年,不知道哪刻就消失了,什么都没留下。
当代:你刚才说的是“最后一次”受重伤,是有过好多次吗?
瑞:呵!是,在鬼门关外走过好几遭了。第一次是18岁那年。当时身中十几刀,被送到医院抢救,结果出不起500块钱的医药费,人家叫我转院。
当代:当时父母亲在吗?
瑞:在啊,别人通知他们来的,父亲靠在树上痛哭,反而是母亲坚强,想办法四处借钱,好不容易凑齐了医药费,把我一条小命保住了。
当代:但是第一次的惨痛教训没有让你醒悟,为什么最后一次可以?
瑞:当时抢救过来以后,稍恢复一点,就开始想复仇的事儿。也许跟伤得重不重没有什么关系,这个很难说清楚。可能就像是时钟走到命中注定的那一个点,“当当当”地报时,叫我该醒了。
当代:后来怎么会想到写书的?
瑞:出院养病的那段时间,我开始看书,对,被我扔开十几年的书。最先看的是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因为急于得到解答的是关于生死的问题。书看得越多,想得就越深。有那么一天,心里就像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写一本书?
当代:文字的世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离你很远,不可能说写就能写吧?
瑞:是啊,一开始动笔就发现自己十分贫乏。想说说不出来,知道自己内心有个核,但无法让这个核里的东西流畅地呈现出来,所有想法纠结在一起,很痛苦。然后就接着拼命看书,小说、史书、经书……什么书都看,学习别人怎么用文字表达。
当代:总共写了多长时间?
瑞:我那时候随身带一个本子,睡觉的时候也放在枕边,一想起来什么就写下来。修改了几遍,总共算是五年,才最终写完。其实现在回头再看,自己都觉得文笔青涩,但是看得到真诚。
当代:为什么写的是一部关于“道上”的小说?可以把它理解为自传吗?
瑞:写作,我充其量也只能是试水,技巧算不上,更多的是写实。但这本书当然不能算是自传,只是把我经历的、看到的,以及身边一些朋友经历过的事融合起来。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我有话想说。我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我想告诉别人,这条黑暗的路没有尽头。我想用故事里的暗来体现白。我想说,哪怕肉体混沌,灵魂仍然可以回归纯洁。
当代:你在《飞》里写了叫惠子的女主人公,在你真实的生活里,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原型?
瑞:恩,应该是没有的。惠子是我脑中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她简单、善良、能理解人,最重要的是她相信纯粹的爱情。可惜的是,她只是我的想像而已。(笑)当然,要遇到美丽的感情,首先要让自己变好变强,我在努力。
当代:你现在还在看很多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宗教的,你是否是哪个宗教的教徒?
瑞:都不是。但我相信有高于人的主宰,相信因果。这样才可以平静下来,不再易怒,不再归罪于他人,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代:你说刚开始看书,是想搞清人为什么活着?现在你找到答案了吗?
瑞:五年前我觉得,人活着是为了经历,为了体验。这几年又想了想,觉得是为了自由,凡事应该由心而发,不执迷,追求不被物质所累的自由。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