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

曾几何时,“中国人在海外购买奢侈品”还只是街头巷尾的传闻,2010年的农历新年,世界经济危机的重创还未恢复,中国大陆的“千人购物团”却在纽约大肆购买奢侈品,被西方世界喻为“新年里中国发给世界的一个巨大红包”。2010年5月底,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令人瞩目——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

  奢侈品消费,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张扬,财富的流动;另一方面是炫富心理的具化。表面看是消费者个人的事情,却也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体现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水平,更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个人品位。从消费的社会心理学来说,高收入阶层的人希望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作为阶层区隔的手段,一方面是认同和结识高收入阶层的人,并且被高收入阶层认可和接纳,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通过这些行为和活动来屏蔽和排挤其他阶层的人。但往往是低收入阶层的人很容易模仿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方式,这种模仿上层的特点,在奢侈品消费大国都很明显。

  

  目的:财富炫耀与追求个性

  

  中国现阶段的奢侈品消费,“炫富”、“攀比”、“从众”的心理表现尤为突出。香奈儿、Lv、爱玛仕等国际品牌在不少人心目中是奢华、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似乎有了这些,就表明自己进入了上流社会。“只买贵的,不选对的”、“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可以说是对现阶段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真实写照。有一些本来收入不高的人,也会“捆着肚子”满足自己的奢侈品消费欲望。今天,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背着LV包挤公交车的年轻女孩一点也不鲜见,她们中不少人就是省吃俭用才买下这类奢侈品的。

  西方社会虽然也不乏这样的情形,但是现阶段来看,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有钱人的奢侈品消费更注重个性化的追求。比如宝马车,在欧洲卖得最好的是3系,因为该系列的车跑起来比较快,能享受驾驶的乐趣。而在中国偏偏是宝马7系卖得最好,它是宝马里面最贵的,然而了系跑起来其实并不快。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炫耀性消费已经不是美国人的喜好和性格。他们更愿意通过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生活享受的需要。美国的相关研究发现,现在的欧美高端消费者更钟情低调,宁愿选择一掷千金,购买一个没有标志、不张扬的名牌。英国人认为,真正的奢侈品品牌代表一种整体优雅的气质。他们不会因为某人肩上背着一只昂贵的背包就对他/她另眼相待。也就是说,奢侈品本身不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所能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类型:产品消费与服务消费

  

  奢侈品在中国尚属较新的行业,其发展速度高于法国、意大利、美国和其他成熟市场。与更为成熟的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奢侈品的消费形态。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奢侈品随处可见,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最顶级的美食。而在中国,奢侈品更多地代表财富和社会地位,只有在高档商场或者品牌店里才会有。在欧洲,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很难根据他们的购买行为来判断其财富和地位。他们会很自然地去购买用于满足自己享受的奢侈品,而不会把它当成炫耀的资本。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箱包、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4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军。而成熟的国外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例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服务,例如送货上门的宅配服务等,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用途:礼物赠送与自我消费

  

  “买者不用,用者不买”可以说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一大特色。据一份权威的最新报告称,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近12%,其中50%的奢侈消费品用来送礼。把奢侈品当作礼物送给亲戚、朋友、领导、客户等,在中国是一种常态。有一位富有经验的从事奢侈品经销的人士说:“选购送礼的客人很好识别,他们不挑款式,只管价位。”“最豪气的一位客人,进门直接奔向高端墙,把整面墙的产品都买了,每只包价位都在2~3万元。”近几年屡屡成为新闻的“天价月饼”之类的奢侈品,之所以有市场,多半是因为它们是很合适的礼品。

  除了送礼,也有不少消费者,是出于工作关系、社交圈、朋友圈等人际关系的需要而购置奢侈品。比如某位白领人士,由于工作关系,接触的客户动辄就是某奢侈品牌的白金客户,这也逼迫他势必要购置更多与身份相当的行头,为的是融入圈子。

  对比国外来看,我国这种奢侈品消费结构并不合理,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西方人消费的重点在于购买服务和信息,重在个体的生活享受,他们购买奢侈品是自我消费,而不是一味的注重面子或受别人的影响。

  

  态度:矛盾与理性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奢侈的消费方式都对人们有着极强的诱惑力,都是人们对物欲生活和纯粹审美情趣的本能追求。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奢侈品的态度有一些差别。

  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奢侈”一词,中文对“奢侈”的解释是“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基本上是贬义。古代思想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就是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甚至“苦行”式生活的典型代表,后来虽然有荀子、管子等人对此进行了辩驳,但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基本上也是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的。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很多中国人的思想里,奢侈品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于是持批判反对的态度;与此同时,由于上面所述财富炫耀、注重面子、送礼需要等原因,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节节攀高,趋之若鹜者又持向往的态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表明我国的奢侈品消费理念还不成熟,我们还需要时间的长久积淀。

  在西方,人们对英文“奢侈”一词的解释主要包括3个要点,即“好的、贵的、非必需的”。虽然这3个方面和中文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表述方式上来说,英文明显要中性一些,没有明显的贬义。这也体现出西方人对待奢侈,更多的是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由于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他们体现个性、享受服务的一种方式,所以必然导致人们观念上的理性和成熟,例如法国人对待奢侈品的态度,走过了19世纪末的望尘莫及和20世纪80年代的趋之若鹜,如今已经完全“退烧”,以平常心去看待它,这样的态度无疑更加理性、成熟。

  同样是奢侈品消费,折射出不同国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承载着几千年的消费文化。

  

  责任编辑 刘 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推荐

网站推荐